1949年,潜伏在台湾的陈宝仓意识到,他的身份早晚会暴露,为了消除后顾之忧,他将

微笑着前行 2025-10-22 12:29:19

1949年,潜伏在台湾的陈宝仓意识到,他的身份早晚会暴露,为了消除后顾之忧,他将妻子和4个孩子都送去了香港,自己则留在台湾! 解放战争后期,陈宝仓将军受华南局、中共中央香港分局、民革的联合委派,秘密赴台执行潜伏任务。1949年深秋,台湾被“白色恐怖”笼罩,当时已有多位地下党员被捕,这里面有不少人当了叛徒。在这种背景下,陈宝仓意识到,他的身份早晚会暴露,陈宝仓本人并不怕死,可他担心家人的安危。 陈宝仓能承担如此关键的潜伏任务,并非偶然。他早在辛亥革命时期便投身军旅,历经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凭借扎实的军事素养与作战经验,逐步晋升为国民党军中将军衔。全面抗战期间,他参与指挥过淞沪会战、桂南会战等重要战役,因战功卓著在军中积累了深厚人脉,这也成为他赴台潜伏的重要资本——国民党当局对其“资深将领”的身份深信不疑,未察觉其早已倾向革命。 1948年冬,解放战争态势明朗,中共中央香港分局与民革负责人共同找到陈宝仓,向其传达秘密赴台的指令:核心任务是联络台湾岛内的进步力量,搜集国民党军事情报,为后续解放台湾做准备。接到指令时,陈宝仓家中子女最大的不过十余岁,最小的尚在襁褓,但他清楚,潜伏任务容不得丝毫犹豫。1949年初,他以“处理军中遗留事务”为由,悄然从香港动身前往台湾,临行前仅对妻子含糊提及“需在台湾待一段时日”,未透露任务真相。 抵达台湾后,陈宝仓利用此前在军界的关系,很快在“国防部”获得职务,得以接触到部分军事机密。他白天按部就班处理公务,夜晚则在隐蔽处将搜集到的情报整理成密信,通过预先约定的交通员传递至香港,再转递回大陆。但随着1949年国民党残余势力全面退守台湾,当局对“共谍”的排查骤然升级,街头巷尾布满特务,邮局、电报局均被严密监控,地下交通线不断遭到破坏。 当年10月,与陈宝仓单线联系的一名交通员被捕,虽未直接供出他,但特务机关已根据线索锁定了几位“可疑人员”。陈宝仓从一位仍对其保有信任的老部下口中得知这一消息后,第一时间判断出危险已逼近。他明白,自己随时可能被传讯审查,若家人留在身边,不仅会成为特务要挟他的筹码,更可能一同陷入险境。 为尽快将家人转移,陈宝仓以“台湾局势不稳,送家人赴香港避险”为由,向当局申请出境许可。过程中,特务曾多次盘问其家人赴港的具体行程与落脚点,他均以“妻子娘家在香港,可提供照料”为由从容应对。1949年11月,在确保妻儿安全登上赴港轮船后,陈宝仓独自返回台湾住所,烧毁了所有与任务相关的文件,随后像往常一样前往“国防部”上班——他知道,此时撤离等同于暴露整个潜伏网络,唯有坚守岗位,才能完成最初的使命。 此后的日子里,陈宝仓愈发谨慎,他减少了与外界的非必要接触,将情报传递频率降至最低,每次接头都更换不同地点。但“白色恐怖”的阴霾始终笼罩,1950年2月,因另一名潜伏人员叛变,陈宝仓的身份最终暴露,特务机关迅速包围了他的住所。被捕时,他正伏案整理一份关于台湾南部防御部署的情报,面对特务的枪口,他没有反抗,只是将手中的密信迅速揉成纸团塞进嘴里,虽未完全销毁,却为后续同志的撤离争取了时间。 在狱中,特务对陈宝仓施以酷刑,逼其供出其他潜伏人员名单与情报网络,但他始终坚贞不屈,仅承认自己的身份,未透露任何关于组织的信息。1950年6月10日,陈宝仓与其他几位被捕的地下党员一同被押往刑场,就义时他身着整齐的军装,昂首挺胸,直至枪声响起。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追授陈宝仓“革命烈士”称号,他的事迹才逐渐为后人所知。从抗战将领到秘密潜伏者,他的选择始终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即便在最黑暗的环境中,也未曾动摇对革命的信仰。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微笑着前行

微笑着前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