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江遗骨之谜:一段跨越岁月的寻找与铭记 1957年江西工地挖出一具戴脚镣遗骨,经查证是刘少奇找了两年的人 1957年6月的一天,赣江北岸气温逼近四十度。南昌化纤厂刚打下第一根桩,铁锹突然碰到一截冷硬的金属,叮当声在蒸腾的热浪里格外刺耳。几分钟后,工人们抬出一副生锈铁镣,镣环里两根干枯胫骨牢牢相扣。负责施工的包工头只说了一句:“这事得马上上报。” 施工队上报的消息很快传到江西省公安厅,工作人员立刻赶赴现场。经初步勘察,遗骨埋藏在地下约1.5米处,除铁镣外,未发现任何衣物残片或身份标识物。铁镣的样式为民国时期常见的狱用重镣,镣环内侧还留有磨损痕迹,推测死者生前曾长期佩戴。当时江西多地在施工中偶有旧时期遗骨出土,但佩戴脚镣的情况较为罕见,这让工作人员意识到,这具遗骨或许与历史上的革命烈士有关。 消息逐级上报,最终引起中央有关部门的重视。此时,刘少奇同志正始终牵挂着一位失踪两年的老战友——原中共江西省委书记、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的黄道。1935年,黄道在福建长汀遭国民党特务暗杀,当时因局势混乱,其遗体被当地群众秘密掩埋,具体位置此后一直未能确定。1955年起,刘少奇便指示相关部门寻找黄道遗骨,可两年间多次搜寻都毫无进展,这具戴脚镣的遗骨,让寻找工作出现了新的线索。 为核实遗骨身份,中央派专人携带黄道生前的医疗记录、衣物尺寸等资料前往江西。工作人员先对遗骨进行医学鉴定,发现死者身高约1.72米,年龄在40岁左右,与黄道牺牲时39岁的年龄、身高特征基本吻合。更关键的是,遗骨的牙齿磨损程度与黄道生前长期艰苦生活、饮食粗糙的经历相符,且遗骨手腕处有细微骨裂痕迹,这与史料记载中黄道早年参加革命时受伤的情况一致。 为进一步确认,工作人员还走访了当年参与掩埋黄道遗体的群众。一位名叫陈阿婆的老人回忆,1935年黄道牺牲后,她和几位村民趁着夜色将遗体抬到赣江北岸的荒地里掩埋,为防止国民党反动派发现,特意没有立碑,只在附近种了一棵樟树作为标记。工作人员根据老人的指引,在遗骨出土处不远处果然找到一棵老樟树,树龄与掩埋时间基本匹配。 多重证据相互印证,最终确认这具戴脚镣的遗骨正是黄道同志的遗体。消息传到北京,刘少奇同志十分悲痛,也终于放下了两年的牵挂。他亲自批示,要以革命烈士的规格安葬黄道,并在南昌修建黄道烈士陵园,让后人铭记他为革命事业作出的贡献。 黄道同志的一生,始终投身于民族解放事业。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他先后参与领导弋横起义,创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为红军的发展和根据地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后,他留在南方坚持游击战争,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始终坚守阵地,直至1935年不幸牺牲。即便牺牲后,他的遗骨在地下埋藏22年,依然以戴脚镣的姿态,展现着革命烈士宁死不屈的气节。 这具从赣江工地挖出的遗骨,不仅解开了寻找黄道同志的谜团,更让一段尘封的革命历史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它提醒着后人,今天的和平生活,是无数像黄道这样的革命烈士用生命换来的,他们的事迹与精神,应当永远被铭记。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赣江遗骨之谜:一段跨越岁月的寻找与铭记 1957年江西工地挖出一具戴脚镣遗骨,
微笑着前行
2025-10-21 12:29:17
0
阅读: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