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女战俘隐居四川30余年,直到县领导找上门,才揭开她真实身份 1978年2月的一天清晨,四川白沙镇的薄雾刚被鸡鸣戳破,县革委会三名干部踩着尚未干透的泥巴路,在一户瓦房前停了下来。木门咯吱一声打开,迎面站着一位脸庞消瘦的中年妇人,乡亲们喊她“刘嫂”。领头的干部翻开记录本,低声确认:“您年轻时,可叫过大宫静子?” “我……是。”短短两个字,打断了她深藏三十多年的隐秘,也把众人带回到一条几乎被遗忘的历史支线。 时间拨回到1944年5月。缅北雨林闷热得像蒸笼,日军第18师团的野战医院里,护士大宫静子忙着为伤兵缠绷带。此时,中国远征军已经完成整编,火力与补给空前充足。6月,盟军飞机投下密集炸弹,第18师团被按在密林里动弹不得。师团长凶狠地下令“玉碎”,试图以自爆求“光荣”。大宫静子不愿陪葬,冲向防空洞口,身后巨响掀起的气浪将她击昏。 再醒来,面前是穿着虎头帽的中国军医。战俘营铁丝网外,雨林依旧绿得发黑。起初,她抬头不愿开口,冷眼旁观。可很快,战俘营里缺医少药的中国伤兵让她改变了态度。止血、缝合、调剂药草,她样样上手。对面负责看守的连长刘运达看在眼里,有一次递给她急需的磺胺粉,小声提醒:“活下来,比什么都值钱。”这句话扎进了她的心里。 不久后,刘运达所在连队在孟拱河畔阻击顽抗残部,死伤惨重。大宫静子主动随医护队顶着炮火救人,她自己也被弹片划破右臂。前后不到两个月,营里对这位“日本护士”的敌意渐淡。刘运达请示团部,希望让她正式加入医护序列,遭到了团长乔明固的厉声反对。可伤兵们的口碑和刘运达的坚持最终说服了老团长。“战争会结束,人得活下去。”老团长掷下一句,算是默认。 1945年8月,日本天皇广播《终战诏书》。根据盟军规定,俘虏必须集中遣返。可遣返船只有限,且日方当时对女俘虏态度冷漠,不少人心生惧意。大宫静子权衡再三,跟随刘运达乘军列回到四川。为避免风言风语,她改姓“刘”,村里年长者随口给了个单字名“花”,意思是“在这片土地重新开一朵花”。 从此,她与山野青瓦为伴。种地、煮食、做接生婆,镇里孩子摔破了头,总爱跑去“刘嫂”家。三年自然灾害那阵子,她连夜上山采草药,熬成黑乎乎的糊糊给病号灌下,有人说救回了半条街。邻里对她的来历渐渐不再追问,她也把过去当作梦境塞进衣柜最底层。 与此同时,在东京银座,一家商社的掌门人大宫义雄坐在落地窗后,常常看着手里泛黄的《战地邮票》中女儿幼时的笑脸发呆。战争夺走了他三个孩子,只剩这个女儿生死未卜。随着汽车、百货、金融等生意越做越大,他把“寻找静子”当作另一场必须打赢的战役。 1972年9月,中日邦交正常化。大宫义雄五年间三次以“民间友好人士”身份访问中国。1977年,他在北京一次招待会上偶然听老兵提起远征军缅北俘虏一事,灵光一闪,立刻委托中方查询。几经辗转,找到当年的团长乔明固——老人已退伍务农,他记性依旧好:“刘运达,四川白沙镇,家再穷,都养得起笑眯眯的媳妇。” 1978年1月,调查材料送到白沙县。县里慎之又慎,派出干部沿着户籍信息逐户确认。于是有了开头那一幕。干部读完介绍信,问她是否愿意与家人联系。她沉默良久,喃喃道:“父亲活到现在,不易。” 同年4月,一封特批护照递到她手上。临登机前,她握着丈夫粗糙的手,用四川口音夹着日语挤出一句:“等我回来。”刘运达点了点头,只说了两个字:“放心。” 东京成田机场的灯光刺眼。她刚踏出舷梯,白发苍苍的大宫义雄早已泣不成声,颤颤巍巍喊出女儿的小名。那一夜,银座总部的会议室灯火通明,律师、公证人、会计师排成一列。她继承了庞大的家业,却提出一个条件:日后企业对中方合作不得设置歧视条款。这成了公司章程中独有的一条。 1985年,夫妻俩把三个子女安顿在东京,总部运营交由职业经理人,自己悄悄回到白沙镇老屋。有人问她何以放下亿万资产回乡,她笑着递过去一壶自酿米酒:“这里的雾气,比东京的霓虹更合胃口。” 他们的故事在镇里被当作传奇,有人感叹命运弄人,有人佩服宽恕的力量。战争的硝烟留下深深裂痕,然而,裂痕间也可能长出新芽——就像白沙镇墙角那株醒目的芭蕉,在春雨里抽出一卷又一卷青翠的叶。
1938年,斯大林下令处决了外蒙古的末代皇后,在执行死刑前,皇后格嫩皮勒展现出与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