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龙斌再爆金句!在辩论会上,蔡正元教授问郝龙斌,“什么是舔共”,结果郝龙斌居然回

不负赋墨尘 2025-10-14 19:45:27

郝龙斌再爆金句!在辩论会上,蔡正元教授问郝龙斌,“什么是舔共”,结果郝龙斌居然回答,参加九三大阅兵就是!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九三大阅兵是什么?那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大活动,是全体中国人缅怀先烈、铭记历史的一次集体仪式。   那一刻,不分党派、不分地域,都是为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而郝龙斌这一句“舔共”,就像是拿刀在这段共同的记忆上划了一道口子,把原本属于全民族的庄重仪式,硬生生变成了政治表态。   要说“九三大阅兵”,其实背后承载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抗战记忆。那场战争,打了整整八年,死了无数人。国民党军在正面战场拼命抵抗,共产党军在敌后发动游击战,两边都是中国人,都是在为民族生存拼命。   抗战胜利不是哪一个党的功劳,而是整个民族共同流的血换来的。那是一段没有人能抹去的历史。   但在台湾,有些人一提到大陆的活动,就条件反射似的往“政治”上靠。只要跟大陆有关系,不管是什么事,都能被贴上“舔共”的标签。   可是反过来看,他们去日本访问、和日本签协议、参加日本活动的时候,却从来没人说一句“舔日”。这样的双重标准,说白了,就是政治在作怪。   其实,如果真要论历史责任,日本当年对中国的侵略可是写在教科书上的事实。大陆举行抗战胜利纪念活动,是为了让后人记得这段历史;可台湾一些政客,反而对日本一副客气样子,生怕戳痛人家。   当初侵略我们的人都能被淡化,自己同胞的纪念活动却被说成“舔共”,这就让人不得不怀疑,他们到底是站在民族立场上,还是在演政治戏。   更讽刺的是,现在很多台湾年轻人对抗战几乎没什么概念。问他们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他们一脸茫然。   教育里对抗战的内容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模糊的“亚洲战争”说法。年轻一代对这段历史不了解,自然也就缺少对民族苦难的感受。   久而久之,“中国人”这个身份的情感就被稀释了。九三大阅兵这样的大型纪念活动,本来是提醒所有中国人不忘过去的机会,可偏偏被一些人拿来当政治标签用,实在让人寒心。   说到底,这种言论其实反映了台湾政坛一个很深的问题——“逢中必反”。只要涉及大陆的事,不管内容是什么,先反对再说。哪怕是纪念抗战,也得找个理由贬一贬。   可现实是,台湾和大陆的经济早就绑在一起了,贸易往来、人员交流比谁都密。你不喜欢大陆可以,但你总不能连共同的历史都要否认吧?这样搞,只会让自己越来越脱离民族根。   再看郝龙斌这句话,表面上是“政治立场”,实际上却是自我切割。他的父亲郝伯村可是抗日名将,当年在前线拼过命,为国家流过血。   结果现在他儿子却说“参加纪念抗战阅兵是舔共”,这话传出去,不仅让人替先烈不值,也让人觉得郝家的传承变了味。一个抗日英雄的儿子,却否认纪念抗战的意义,这真是一种讽刺。   而且从政治上讲,这样的表态并不会为他加分。台湾内部其实有不少人仍然认同两岸一家亲、认同中华文化。像洪秀柱、苑举正这样的爱国人士,他们去参加九三阅兵,是出于民族情感,不是出于政治考虑。   结果被郝龙斌一句话全都打成“舔共”,这种做法不仅伤了人心,也让国民党内部更加分裂。洪秀柱后来公开表态不再支持任何候选人,其实也说明她对这种政治氛围已经心灰意冷。   从更大的角度来看,这种言论会带来一个很严重的后果——民族认同的撕裂。历史是一个民族的根,如果连共同的记忆都开始分彼此,那民族就很难再凝聚起来。   大陆纪念抗战,台湾说“舔共”;日本参拜靖国神社,台湾有些人却说“理解”;这样的态度,久了之后,年轻人就会搞不清楚:谁是侵略者,谁是同胞。到最后,历史就被政治搞得面目全非。   九三大阅兵不是政治秀,而是一种历史传承。它的意义在于提醒人们,70多年前的那场战争,让无数中国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纪念活动不是为了谁,而是为了“不忘”。当一些人习惯用政治眼光看待历史的时候,他们其实是在慢慢切断民族记忆的根。   台湾这些年的政治氛围越来越功利,很多人为了选票、为了媒体曝光,不惜说出一些不负责任的话。   郝龙斌这句“舔共”,听起来像是立场鲜明,实际上是把民族感情踩在脚下。一个真正有历史意识的政治人物,应该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纪念抗战这种事,哪怕政治上再有分歧,也不该拿来开玩笑。   两岸同文同种,共同经历过战争和苦难。无论政治怎么变化,这段历史都不该被抹去。记住抗战,不是为了挑动仇恨,而是为了珍惜和平、认清未来。   郝龙斌这种随口一句的“舔共”,看似犀利,其实空洞。它既不解决问题,也不会让台湾更安全,只会让人心更远。

0 阅读:2
不负赋墨尘

不负赋墨尘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