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青年联合会理事长何溢诚发文写道:“如果大陆想要武统台湾,那么台湾可能见不到解放军的影子,就已经被大陆的火箭军给打的稀巴烂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要说这几年两岸气氛有多紧张,很多人心里都清楚。自2024年以来,台湾当局一边靠外部撑腰,一边对大陆的善意充耳不闻。大陆态度也越来越明确:主权问题没得谈。 结果就是,双方动作越来越频繁,气氛越来越僵。 2025年4月,大陆东部战区搞了场“海峡雷霆-2025A”演习。那阵仗不小,海陆空加火箭军一起上,模拟封锁台湾,精准打击目标。 外媒看得心惊胆战,岛内则是人人紧张。台湾那边也不甘示弱,汉光演习直接延长到十天,说是要加强“不对称作战”,其实更多是一种心理安慰。 更尴尬的是,美国在背后推波助澜。美军舰穿越台海的次数从以前几个月一次,变成了现在几乎每月两次。美国表面上说“维护稳定”,实际上却让台海更不稳定。这种你来我往,搞得整片区域都像被拉满弓的弦,一点火星都可能炸起来。 台海的紧张,不只是军事上的对抗,更有经济层面的苦果。 虽然台湾当局嘴上喊着“经济自主”,可现实很打脸——台湾对大陆的经济依赖仍然很深。到现在,出口到大陆的比例还在40%以上。可偏偏政治摩擦频繁,贸易就受影响。2025年上半年,岛内水果滞销的新闻一波接一波,很多农民眼看着果子烂在地里。 年轻人受的冲击更直接。失业率看似只有4.5%,但很多人做的是零工、外送、兼职,收入不稳定,月薪三万新台币都难保。房价更是天文数字,台北的房价所得比高达15倍,一个普通家庭要不吃不喝十几年才能买个小窝。 这样的生活,让很多人心态崩了。政府口口声声说要“防卫台湾”,可大家更关心的是:“我这工资、这房价,防得住生活吗?” 更雪上加霜的是,军购开支像开闸的水。光是2024到2025年,台湾就花了超过200亿美元去买美国的武器。从Link-16数据链、76毫米快炮,到通讯设备,应有尽有。 但这些装备要么迟迟交不来,要么堆在仓库落灰。结果就是——美方赚得盆满钵满,台湾民生预算被挤得死死的。老百姓看着国防支出飙升到GDP的2.8%,心里都嘀咕:这钱要是真用在教育、住房上,该多好啊。 何溢诚的那句话,其实是建立在一个基本事实上的——两岸的军力差距,已经不是一个量级。大陆的火箭军,这些年发展得相当快。现在主力装备以“东风系列”为核心,覆盖范围从台海到西太平洋。 东风-16的射程超过一千公里,十分钟就能覆盖全岛关键节点;东风-17是高超音速导弹,速度可达十马赫,机动轨迹让防空系统完全反应不过来;还有东风-26,射程三千公里,可以打到关岛和冲绳,被称作“关岛快递”。 这些导弹不是纸上谈兵。发射车可以在山林、公路、农田之间快速移动,打一轮换一个地方,想侦察都难。美方估计,大陆的常规导弹库存已经超过两千枚。 相比之下,台湾的防御体系就显得“外强中干”了。天弓系统射程80公里,覆盖范围有限,还存在雷达盲区。爱国者系统老旧、反应慢。岛内的新装备海马斯火箭炮,射程才90公里,根本打不到大陆本土。 一旦真有冲突,台湾这种“防空网”很可能形同虚设。东风导弹一旦齐射,机场、指挥中心、电力设施都会成为优先打击目标。等导弹落下,岛上可能就进入断电、断网、断讯的状态——根本来不及反应。 现代战争的打法,早就不是“登陆作战”,而是“系统摧毁”。先电磁干扰,让雷达、通信全瘫;再精准打击基础设施,让你动弹不得。这不是喊口号,而是科技实力的比拼。 何溢诚的发文之所以引起那么大反响,不是因为“危言耸听”,而是因为太多人终于看清了现实。 岛内有不少人开始质疑:这些年买那么多武器,真能保台湾安全吗?更有青年直言:“我们不怕统一,我们怕被卖了还要谢人家。” 这话虽然刺耳,但确实说出了不少人的心声。 事实上,美国卖武器从来不是为了台湾安全,而是为了赚钱。真要打起来,美国航母敢靠近吗?东风-26射程三千公里,关岛、冲绳的美军基地自己都得先考虑怎么保命。 兵推演习显示,台海开战三十分钟内就能定胜负,美国的支援要七十二小时后才能到——那时候一切都尘埃落定了。 所以,何溢诚这番话其实是希望岛内别再活在幻想里。战争不是游戏,导弹不是烟花。真要打起来,最先受害的是普通百姓,是那群挣扎着付房租、还贷款的年轻人。 越来越多台湾青年开始选择去大陆发展。因为那里机会更多,生活成本低,政策也开放。过去几年,来大陆创业的台湾青年越来越多,大家慢慢发现:和平共处,远比对抗划算。
台湾有人问大陆有没有彩电,新党创党元老王建煊:“你们去看看,我说这不是很好笑吗
【28评论】【1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