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发现没有,中美关税战打到现在,什么台积电!什么英伟达!什么苹果!什么特斯拉!

不负赋墨尘 2025-10-14 18:46:41

大家发现没有,中美关税战打到现在,什么台积电!什么英伟达!什么苹果!什么特斯拉!什么高通!什么EUV光刻机……只要中国稀土一断,全部统统“卡脖”!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大家可能都注意到,中美之间的科技和贸易摩擦已经打了好多年。台积电、英伟达、苹果、特斯拉、高通、EUV光刻机……这些名字常常出现在新闻头条,好像全世界都在盯着它们。   看起来谁掌握了技术谁就占了上风,但大家似乎忽略了一个更底层的秘密武器——稀土。没错,就是那种藏在地底下、看起来不起眼,但一旦断供,整个科技世界都可能停摆的“金属”。   先说清楚,中美科技战可不是说打就打的单纯关税摩擦。   2025年,美国宣布对华加征34%关税,中国马上对等反制。这本来是一场经济摩擦,但很快就影响到了科技产业链。台积电在亚利桑那投资了1650亿美元建晶圆厂,本来想在美国独立生产12英寸晶圆,但发现光刻胶不够,只能从日本进口。   而中国恰好把相关稀土材料和技术纳入管控,成本就上去了,还直接导致台湾上游供应商倒闭、订单不得不回到台湾新竹厂。   特斯拉也遇到麻烦,得州工厂生产的电动车电机90%依赖中国产稀土,成本直接飙升2.7万美元,产能还被迫下降一半。苹果iPhone16 Pro的量产也被延迟……   这一连串现象说明,稀土的掌控力已经直接影响全球科技企业。   说到稀土,大家可能只知道是一种矿物,其实它背后的产业链复杂得很。中国掌握了全球超过90%的稀土精炼产能,重稀土提炼更是占到99%,无锡还有全球唯一能加工超纯镝的工厂。   稀土不仅仅是原材料,它的提纯、加工到零部件生产,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别人几乎无法复制的产业链。   再加上高性能磁体生产,全球93%的产能都要看中国的脸色。换句话说,稀土不是随便挖点矿就能替代的,它是一条从矿山到芯片、光刻机、汽车、电机乃至军工装备的完整供应链。   再来看全球科技产业对稀土的依赖程度,一台iPhone16 Pro的振动马达就要用到0.3克钕铁硼永磁体,一辆特斯拉Model 3的驱动电机需要2.5公斤稀土,而英伟达H100、B200芯片的封装和低温焊料都离不开钕、镝、铽这些稀土元素。   CEO黄仁勋自己都说,如果稀土断供,一年可能少赚150亿美元。台积电的光刻机磁体、抛光液都依赖中国稀土,影响芯片良率;ASML的EUV光刻机交付也因此延迟。   全球科技巨头试图寻找替代方案,但结果往往令人尴尬:回收稀土成本高、效率低,氮化铁磁体技术还在实验室阶段,海外新厂没有中国技术和设备的授权,根本没法真正替代。   不仅仅是商业世界,军工领域更暴露了稀土的战略价值。F/A-XX舰载机、B-21战略轰炸机以及“杜鲁门”号航母的关键部件,都需要含稀土的特种合金和磁材。   兰德公司的分析显示,如果稀土断供90天,美国78%的国防承包商就得停工。这就是为什么一次航母维修可能拖了8个月的深层原因——缺少稀土支撑的材料,连超级武器也无能为力。   说到底,这场博弈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技术再先进,如果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支撑,也会被卡住脖子。   美国一直想用芯片法案、出口管制、关税这些手段打压中国高端技术,但他们忽略了一个事实:再牛的技术也得建立在资源基础上。   而中国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将资源优势转化为战略筹码。2025年10月,中国出台了严格的稀土出口管制政策,只要出口产品里含有中国稀土超过0.1%,或者使用了相关技术,都必须申请出口许可。   技术图纸和工艺参数也纳入管控,想通过第三国绕道出口根本不可能。这意味着,中国从一个被动供应方,变成了全球供应链规则的制定者。   全球科技企业也在被迫调整自己的供应链策略,但效果有限。   台积电试图在马来西亚、越南建立生产线,丰田联合澳大利亚建厂,但仍需依赖中国设备和技术授权;苹果转移部分产能到印度,却发现当地稀土材料和加工技术无法达到要求,成本反而上升;英特尔在俄勒冈建稀土回收厂,回收率不到15%,成本是原生矿的三倍。   全球化时代,这种资源和技术的紧密依赖,让单方面的“脱钩”变得几乎不可能。

0 阅读:1
不负赋墨尘

不负赋墨尘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