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港独”、“台独”,为啥大家没听说过澳独?很简单,因为葡萄牙给予1981年之前出生的所有澳门人及其后代葡萄牙护照。 很多人都想不通,旁边的香港闹得沸沸扬扬,澳门怎么就风平浪静?标准答案往往是:葡萄牙人够意思,给了一本护照。 但这就更奇怪了,一张让你随时能走的船票,怎么反倒成了不想走的底气?这本护照非但没成为独立的火种,反而浇熄了所有不切实际的念头,想明白这个,就不能只盯着护照本身,得看看它背后那几个硬邦邦的现实。 这份护照的出台,根子上就不是什么政治算计,而是历史的顺水推舟,葡萄牙对澳门的管治,和英国拿走香港的主权是两回事,1887年的条约写的是“永驻管理”,法理上澳门的主权就没动过。 葡国人的管治风格也很“佛系”,他们派来的人数很少,也就千把人,主要管管海关港口,收收税,本地社会基本自治,这种松散的方式,让双方几百年都没攒下什么深仇大恨。 转折点在1974年,葡萄牙自己变了天,搞了场“康乃馨革命”,新政府一心只想甩掉海外殖民地,所以当中葡1979年建交,承认澳门是中国领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整个回归谈判顺利得惊人,压根没有中英之间那种反复的博弈和对抗。 在这个背景下,1981年的国籍法更像葡萄牙人退场前的一份责任声明和安抚人心的礼物,它从诞生之初,就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制造新问题的工具。 这份护照还特别“懂”澳门的社会,在这里你根本找不到尖锐的族群对立,社会的主体是超过九成五的华人,他们的文化根基深厚,说粤语、过春节,雷打不动。 那批被称为“土生葡人”的中葡混血后代,更是活生生的文化桥梁,他们既能在教堂祈祷,也能在茶楼里一盅两件,两种文化在他们身上毫不违和,社会本身就是一锅融合得很好的汤。 因此当一本允许双重国籍的护照出现时,它没有撕裂社会,反而成了一种粘合剂,它避免了让大家做一道“你到底是谁”的残酷选择题,人们把它看作是“定心丸”,是一把以防万一的“备用钥匙”,可以方便地进出欧洲做生意、送孩子留学,但真没几个人想过要连根拔起。 最根本的一点:澳门的生存命脉,和内地绑得死死的,这才是最强大的稳定器,这种依赖深入到了生活的毛细血管里,从六十年代起,澳门的电和水就靠珠海供应,餐桌上的米面粮油也大多来自内地,想和内地切割,等于先给自己断水断电。 经济上就更不用说了,博彩、旅游、零售,澳门的经济引擎完全依赖内地和香港的客源,关上这扇门,等于砸掉所有人的饭碗,这个道理谁都懂,回归后,从CEPA到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这种经济一体化只有加深,没有减弱。 澳门的平静,远不是一本护照能决定的,它是在一个没什么历史积怨的环境里,被一个早已融合的社会所接纳,并最终被无法撼动的经济现实所定义,那本蓝色的小本子,提供了一个出口,但现实却给足了留下的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