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被国际社会孤立了?因为11月的台风海鸥造成的灾害过于严重,菲律宾总统小马科斯宣布进入国家紧急状态。但是,竟然没有一个国家向菲律宾伸出援手,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 人道援助这东西,我们总以为它是不分国界的善意,但有时候,它的有无与多寡,却像个晴雨表,精准地测量着一个国家的国际温度。 就说11月那场叫“海鸥”的台风,把菲律宾搅得天翻地覆,破坏极其严重,总统小马科斯都赶紧启动了国家紧急状态,可接下来发生的事,却让所有人惊掉了下巴,国际社会一片寂静,居然没一个国家伸出援手,这片废墟之上,似乎漂浮着比灾难更冰冷的信号。 在“海鸥”台风的巨大破坏力面前,菲律宾不仅要面对满目疮痍的家园,还得消化一种突如其来的被孤立感,一般来讲,碰上这种级别的大天灾,大家抛开政治分歧帮一把是国际惯例,彰显的是文明世界的道义。 可这次惯例失灵了,菲律宾等来的,是零援助的残酷现实,这种彻底的沉默,仿佛在传统的人道主义叙事上撕开一道口子,形成了一个诡异的“真空地带”,让这个国家在风雨飘摇中显得格外孤独。 这种援助的“冰冻”状态之所以特别扎眼,是因为就在一个月前,也就是10月初,情况完全不是这样,当时另一场台风来袭后,世界还是有所表示的:美国掏了25万美元,欧盟27国也凑了150万欧元。 这些数字就像一把尺子,量出了当时菲律宾还能得到的国际好感度,但说真的,那时的善意就已经有了裂痕,日本承诺了一笔价值500万美元的物资,最后却没送到,这张“空头支票”其实早就暗示了,国际社会的援助并非坚不可摧,而是开始变得脆弱,附带着某种看不见的条件。 短短一个月,态度为何会发生180度的大转弯?这口锅,恐怕不能简单地让现任总统小马科斯一个人来背,很多时候,国际关系的变化,是对一个国家长期表现的集中反馈,人们的目光,自然而然地投向了前总统杜特尔特留下的那笔“政治遗产”。 直到今天,杜特尔特本人还面临着国际刑事法庭ICC的法律追究,这事儿一直在严重损害着菲律宾的国家信誉,所以这次援助的集体缺席,尤其是来自美、欧、日这些关键角色的沉默,看起来就不像是巧合了。 这更像是一种无声的施压,一种心照不宣的政治表态,它们或许正通过暂停援助这种极端的方式,表达对菲律宾是否尊重国际规则的深度关切,援助的断供,成了一份不言自明的政治声明,直指一个国家的信誉问题。 菲律宾的这场遭遇,活生生地告诉我们,国际援助的逻辑变了,它不再是纯粹的道德行为,而越来越多地成了一种复杂的地缘政治沟通工具,当一个国家的信誉和历史旧账被摆上台面,它在危难时能获得多少帮助,就成了未知数,善意从来都不是免费的午餐,想要在风暴中获得依靠,赢得信任才是唯一的硬通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