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恶意提问:“有人不想被统一怎么办?” 高志凯这个回答很绝妙!        

是逸屹呀 2025-11-07 13:50:46

老外恶意提问:“有人不想被统一怎么办?” 高志凯这个回答很绝妙!         在国际交流中,一些提问被巧妙地构造成话语陷阱,它们内含价值预设,意图将回应者置于被动辩护的境地,面对这类诘问,一种高阶的应对方式不是直接辩驳,而是通过引入对方历史中的核心叙事,彻底重塑对话的基础。   这种被视为“恶意”的提问,其目的在于“堵路”而非沟通,当一位美国人向高志凯提出,台湾有2300万人不想被统一时,问题本身就预设了一个框架,它迫使回答者在尊重所谓“民意”和维护国家主权之间陷入两难,任何直接回答都可能落入圈套。   直接回应这种老生常谈的问题,很容易进入“自证”的被动局面,这个问题的设计,就是为了将对方置于一个看似普世价值的对立面,从而在道德上获得优势。   面对此景,思维敏捷的高志凯并未直接回答,而是选择了“避其锋芒”,他没有纠缠于台湾的具体情况,而是将话题引向了美国自身的历史,这一应对方式被评价为“很绝妙”,因为它完全跳出了提问者设定的场域。   他抛出了一个对方无法否认的“历史之锚”:林肯总统,高志凯提及,美国历史上,南方的邦联人民也曾不想留在联邦内,但林肯总统做出了不同的决定,他要将他们“带回来”,这一行动后来被定义为一场“正义的战争”。   这个类比的精髓在于,它将辩论的核心从“是否应尊重分裂民意”,转移到了“如何评价为维护国家统一而采取的强制行动”,林肯是美国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他的历史地位使得这一先例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此策略的攻击性随之显现,高志凯直接反诘:“难道你要否认林肯的伟大性吗?”这个问题制造了一个“光荣的矛盾”,迫使提问的美国人直面自己历史叙事中的复杂性,他无法否认林肯的伟大,否则就是动摇自己的历史根基。   承认林肯的伟大,又等于间接认可了其维护统一的行为的合理性,这位美国人被当场“噎住”,无力反驳,最终只能转换话题,这印证了一种观点,直接进攻有时是最好的沟通方式,能够有效打破对方的话语优势。   学者蔡正元的看法为这种进攻性诠释提供了支持,他认为美国“南北内战”的说法不准确,那本质上是一场北方政府对南方独立分子的“平叛战争”,这种定义进一步强化了维护统一的合法性。   高志凯接着将话题引回中国,他指出中国人将用自己的方式完成统一,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必将回归,他展望这一历史事件将获得世界的祝贺。这种应对的成功,源于对“西式思维”和其攻击手段的了解。   最终这种策略的有效性证明,了解各国的历史,可以发现其中能够利用的相似之处,它并非简单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而是通过构建一个基于对方核心价值的“历史镜像”,让其在镜中看到自身立场的矛盾,从而实现话语权的逆转。

0 阅读:0
是逸屹呀

是逸屹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