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欧美死活不肯给中国大飞机适航证会如何?说句不好听的,如果拿不到欧美的适航证,C919还真干不掉波音,对新飞机来说,这张证就是跨入国际市场的“门票”,没有FAA和EASA的同意,它就不能在欧美上空飞,而买家也很看重心理安全感:只要欧美认可了,那飞机就值钱、也更靠谱。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适航证,这个看似普通的名词,其实在全球航空业扮演着关键角色,谁拥有它,谁就拥有了飞向世界主流市场的入场券,美国联邦航空局(FAA)和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出具的适航证书,早已成为全球航空市场的金标准,只要飞机拿到这两家的“盖章”,基本上可以畅行无阻,保险、租赁、航司采购全都顺畅无忧,没有这纸证书,飞机哪怕再先进,也很难被市场真正认可。 适航证的权威,不仅体现在技术审查的严苛,更体现在心理层面的信任,航空公司采购飞机,最看重的就是安全与稳定,适航证成为决策链条上的“重锤”,谁能获得,谁就拥有了说服市场的底气,全球超百个国家和地区,自己并不具备独立制定适航标准的能力,于是干脆直接采用FAA和EASA的规则,如此一来,欧美适航证变成了全球航空产业的通行证,没有这层背书,再便宜的飞机也难以让买家放心。 回顾近年来国际市场的案例,苏霍伊超级喷气100就是一面镜子,这款俄罗斯制造的大飞机,研发之初也曾雄心勃勃,试图打开更广阔的国际市场,然而,欧美适航证始终难以取得,最终,飞机虽能在本国和少数市场飞行,国际订单却寥寥无几,产能和技术积累都被局限,这个例子让人警醒,适航证不仅仅是准入门槛,更是影响产业链健康发展的关键变量。 中国商飞C919在适航证的追逐上同样面临挑战,虽然已经获得中国民用航空局的型号合格证,商业运营也在顺利展开,但欧美认证依然遥遥无期,EASA曾经表示,C919要拿到欧洲适航证,至少还要三到六年,美国方面则更为慎重,尚未给出明确的审查时间表,全球高利润的航空市场,欧美占据了半壁江山,C919如果无法进入这些市场,国际份额将长期受限,规模化生产和成本压缩也会变得异常艰难。 经济账摆在面前,欧美市场不仅规模庞大,而且利润丰厚,全球主流租赁公司普遍要求飞机具有FAA或EASA认证,没有这两张证书,资金流入会受到影响,波音和空客早已凭借全球供应链和技术积累做到了成本最低,C919在产能尚未爬坡、国际订单有限的情况下,单机成本很难降下来,价格优势也随之被削弱,国际市场竞争力受到明显影响。 不仅如此,适航证还影响着飞机后续的运营和服务体系,欧美标准之下,维修网络覆盖全球,零件供应链高效可靠,C919如果未能获得欧美适航证,海外维修企业和零件供应商很难全面配合,即便在东南亚、非洲等新兴市场布点,短期内也很难与波音、空客的体系相提并论,这直接影响航司的采购决策,因为“修不好、等不起”成了悬在头顶的隐忧。 面对国际市场的种种壁垒,C919在中国本土市场却牢牢站稳了脚跟,中国本土航空运输需求高速增长,航司采购意愿强烈,政策层面为C919提供了多重保障,包括订单扶持、金融补贴、基础设施完善等,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国内航线的高频运营、订单数的稳步提升,为C919的持续优化和技术升级创造了坚实的基础,国内市场成为C919的“安全垫”,即使国际认证迟迟未能到手,也能支撑产业链不断壮大。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C919在技术和经济性上的迭代,新一代复合材料应用、燃油效率提升、航电系统智能化,这些创新让C919在同级别机型中具备了不俗的竞争力,客舱布局合理,舒适性和环保性能兼备,每一架C919的运营数据,都是中国大飞机产业成长的脚印,国内航空公司通过实际运营不断积累经验,为后续技术升级和产品迭代提供数据支撑,政策、市场、技术三位一体,形成了C919的本土“护城河”。 亚洲市场和新兴经济体,也为C919打开了另一扇窗,东南亚、非洲等地航空运输需求快速增长,对采购成本和交付周期尤为敏感,C919凭借合理定价和快速交付能力,赢得了这些市场的青睐,与马来西亚、文莱等国家签署的订单,正逐步转化为实际运营,中国商飞还通过双边适航协议和海外服务中心,逐步完善国际市场的支撑体系,虽然体量不及欧美,但新兴市场的需求增长潜力巨大,为C919国际化提供了坚实的跳板。 信息来源:新京报--两会热点|C919频“出海”飞行展示,美欧适航证是必选项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