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两次被捕入狱的木心出狱后,竟被聘为上海交通大学的教授,可他却毅然放弃

青衫栀幽音 2025-10-26 21:05:17

1979年,两次被捕入狱的木心出狱后,竟被聘为上海交通大学的教授,可他却毅然放弃,孤身前往美国闯荡,刚到美国的他一贫如洗,只能打零工维持生活,不料一年后,英国博物馆为了一幅画找上了他。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木心出生于浙江乌镇,家境优渥,世代书香,祖母讲佛经,母亲教唐诗,外婆诵周易,自小便被文学与艺术包围,六岁入学,便对古文产生兴趣,常常徘徊在图书馆,翻阅中外名著,抗战爆发,家道中落,木心随家人辗转嘉兴、绍兴,颠沛流离中依然坚持读书写作,八岁开始习画,初试水墨,少年时已对艺术有执念,十七岁,木心拒绝家里包办婚姻,反对父命学医,独自前往杭州,准备参加艺校考试,决心将人生交付于艺术。   考入上海美专后,木心师从刘海粟,后因理念分歧,转而投奔林风眠,上海、杭州之间的往返,令他在美术、音乐领域都留下印记,木心曾任教于杭州、上海多所学校,学生喜爱,课程受欢迎,但他始终觉得难以满足,安稳生活无法消解内心的渴望,于是辞职隐居莫干山,携书、画具、电唱机,在山林间潜心阅读、作画,莫干山成为木心精神世界的庇护所,尼采和福楼拜的思想在孤独岁月中生根发芽。   木心下山后,继续在杭州、上海辗转,现实压力与艺术理想不断碰撞,五十年代初,木心短暂投身军队文工团,后转入美术模型厂工作,政治风浪席卷,1956年木心因肃反被关半年,母亲忧虑成疾离世,这段经历成为他一生的痛,文革期间,木心被打成“地主分子”,家中藏书、手稿、画作化为灰烬,三根手指骨折,木心在最艰难的日子里,依旧用检查材料纸偷偷写作,将苦难当作艺术的养分,狱中,他在纸上画琴键,脑中回响莫扎特与肖邦,把精神世界当作抵御现实的堡垒。   1979年木心平反,出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担任美术协会秘书长,参与人民大会堂的室内设计,主编工艺美术杂志,外人看来前途光明,木心却觉得,日复一日的会议和应酬消磨了创造力,每日创作时间被压缩至不足两小时,艺术的激情逐渐消退,木心果断辞职,五十六岁自费前往美国,随身只有四十美元和几件画具,木心选择流浪,是不愿让外部安逸妥协内心的火焰。   初到纽约,木心租住皇后区廉价公寓,生活清贫,靠修古董家具维生,每小时三美元五毛,收入勉强维持温饱,旧衣改成帽子,定期擦拭皮鞋,自制生活之美,节俭而不失优雅,每周去唐人街采购,挤出时间写作画画,即便高烧不退,木心依旧坚持创作,日均几千字,纽约的孤独与贫寒,反而激发了木心的创造力,1983年,林肯中心举办水墨画展,哈佛大学亚当斯阁彩墨画展开启新局,大英博物馆东方部代表专程来访,收购木心一幅塔状景观画,墨色渐变中西融合,这一收购,使木心成为二十世纪首位入藏大英博物馆的中国画家,消息传开,木心的艺术生涯迎来转折。   1984年后,木心作品被译入美国大学选集,与福克纳、海明威同列,文学影响逐渐扩大,台湾出版《琼美卡随想录》,一行式俳句影响自由句的写作,1989年至1994年,木心在纽约小教室讲授世界文学史,涵盖希腊神话、印度史诗、唐诗宋词、欧洲中世纪文学,陈丹青记录下课程笔记,后结集出版,成为文学界重要著作,木心画展在美国巡回,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檀香山艺术博物馆均有展出,捐赠画作三十三幅给耶鲁大学美术馆,媒体报道,木心的名字渐渐为国际艺术界所知。   木心晚年选择回归乌镇,祖宅旧址上建起晚晴小筑,改革开放后的乌镇,经过改造,终于达到了木心的美学标准,他在这里安度晚年,继续写作、作画,2006年,散文集《哥伦比亚的倒影》大陆首刊,销量过万,广西师范大学陆续出版木心作品集,包括《琼美卡随想录》《西班牙三棵树》《即兴判断》等,2008年出版《巴珑》《云雀叫了一整天》,2009年出版《爱默生家的恶客》,2010年出版《木心画集》。   木心一生坚守艺术,未婚无子,将全部生命投注于美与文学,从乌镇到纽约,再归故乡,木心始终未曾放弃对艺术的信仰,无论身处牢狱或异乡,木心都以优雅自持,将苦难转化为精神的养分,木心曾说,死容易,生殉才难,即便身处绝境,他也要守护艺术给予的尊严,木心的作品兼具日常质感与艺术温度,既有苦难的实感,也有精神的光亮,不论何时,他都用作品回应外部世界的冷漠与困厄。   信息来源:木心甘愿为艺术一生不婚——中国作家网

0 阅读:0
青衫栀幽音

青衫栀幽音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