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我国在威海卫海域打捞出一艘潜艇,拆解下908吨钢材,然而,英国首相却

青衫栀幽音 2025-10-26 21:05:18

1972年,我国在威海卫海域打捞出一艘潜艇,拆解下908吨钢材,然而,英国首相却强势要求:“还给我们!”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威海卫,这个在近现代中国史上留下浓重一笔的海港,曾是列强角逐的舞台,十九世纪末,清政府因甲午战败被迫签下租借条约,英国自1898年开始在威海卫以及刘公岛建立海军基地,这里水深港阔、地势险要,成为英国维护远东利益、展示海军力量的战略支点,英国海军舰队及潜艇部队长期驻扎,威海卫也因此见证了数十年间列强在中国沿海的纵横捭阖。   英国对海上力量的倚重,使得威海卫港口常年停泊着各类舰艇,帕提亚级潜艇“海神号”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在中国沿海,这艘钢铁巨物,全长约88米,装备有多具鱼雷发射管,在当时堪称尖端装备,1931年6月9日,正值“海神号”在威海卫附近海域进行鱼雷射击训练,突遇浓雾,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彻底改变了“海神号”的命运。   当日清晨,能见度极低,“海神号”在执行例行训练的过程中,与自北向南行驶的中国货轮“裕大号”航线交错,短暂的混乱中,两船相撞,潜艇右舷被撕裂,舱内海水迅速涌入,沉没速度之快,令艇上大部分船员根本来不及反应,英方虽有应急装置,仍有多人因舱室受困丧生,中国渔民和船员也曾试图参与救援,现场一度陷入混乱与紧张,事故发生后,英国海军派出舰队参与搜救,事故经过在中英两国都引起一定关注,但很快被其他国际大事掩盖。   “海神号”的残骸自此沉睡在威海卫外海深处,渔民和过往船只偶有提及,残骸所在海域水流复杂,海底暗礁密布,加之船体内部可能遗留弹药,长期成为安全隐患,渔民作业渔网频繁挂缠,海军训练时需刻意避让,每逢风暴过后,油渍浮现,影响渔场,沉船虽无声,却始终未被遗忘。   时间进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经济建设日渐提速,工业化对高质量钢材的渴求日益迫切,与此同时,海军对水下打捞技术的需求不断增长,1972年,上海海难救助打捞局牵头,联合多家单位秘密启动“海神号”打捞计划,这次行动不仅是一次普通的沉船打捞,更成为锻炼深海作业能力、维护主权和保障航道安全的重大实践。   整个打捞行动严格保密,作业船只伪装为渔船,潜水员在水下能见度极低的环境中开展勘探,经过反复测量与定位,工程团队确认残骸坐标及姿态,为避免潮流干扰,锚链与浮力装置提前布设,清理沉积物、切割损毁舱体、移除危险品,每一步都需极高的专业水准,艇内残存鱼雷与高压气瓶成为最大隐患,专业人员小心翼翼逐件处理,确保打捞过程万无一失。   “海神号”残骸与海底泥沙早已密不可分,部分结构锈蚀严重,工程师们采用分段拆解法,历经多轮作业才将主体结构成功起浮,每次风暴过后,打捞进度都遭受影响,风险与挑战并存,最终,908吨高纯度钢材顺利被拖送上岸,钢材经特殊处理后,被分配给国内各大工厂,用于制造医疗设备、精密仪器以及航空零件,彼时国内重工业原料紧缺,这些钢材弥足珍贵,为中国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这次打捞不仅带来了宝贵物资,更让中国工程师获得了实际操作经验,水下定位、重型起吊、爆炸物处理等技术难关一一攻克,浮筒打捞法在此次工程中首次被系统应用,之后成为深海作业的标准流程,参与打捞的工程师和潜水员长期坚持岗位,积累了大量一手资料,后续被整理归档,为中国海洋工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海神号”打捞工程全程保密,外界几乎毫无所知,直至2009年,相关资料首次解密并通过媒体曝光,美国历史学者史蒂文·施万克特查阅中英档案,出版专著,详细还原了打捞全过程,这一消息在英国社会引发舆论风暴,部分英国议员和家属提出归还要求,称“海神号”属于皇家海军遗产,英国政府曾向中国提出交还残骸及相关遗物的请求,但未获同意。   中国外交部公开回应,明确指出“海神号”沉没于中国领海,打捞处理完全符合国际法和属地原则,相关钢材和物品已全部用于国内经济建设,英方虽有舆论压力,但并未就此事采取实际行动,英国媒体曾有“技术窃取”之说法,实际情况则是中国在自主创新中获得了深潜作业的宝贵经验。   信息来源:奇闻馆——海神号:中国秘密打捞英国失去的潜艇

0 阅读:0
青衫栀幽音

青衫栀幽音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