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制造业向外国搬迁,而不向中西部搬迁?简单来说,除了广西和四川,其他西部省份的制造业企业,自己都在琢磨怎么往沿海或者长江流域搬呢!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这事不能简单归结为“成本问题”,而是每个产业环节都藏着产业选择的道理。 广西和四川之所以能留住甚至吸引制造业,靠的可不是“西部身份”蹭政策,而是实打实的产业链和资源底子。 广西工信厅8月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广西铝产业规上产值2050亿元,从铝土矿到再生铝的全产业链打通了,连航空航天铝材都能造。 机械装备产业产值超2000亿元,装载机产量全国第一,内燃机产量全国第二,上汽通用五菱的新能源汽车本地配套率大幅提升,76.5万辆新能源车产量排全国第七。 柳钢、玉柴这些龙头企业几十年攒下的配套体系,加上靠近东盟的港口优势,让企业不用为原材料和销路发愁。 四川更不用说,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早成了气候,成都的集成电路、德阳的装备制造,形成了“龙头带配套”的生态,连苹果、华为都在那设了核心工厂,这种产业链完整性,是其他西部省份学不来的。 再看那些自己都想往沿海搬的西部省份,问题出在“物流吃钱、配套掉链、政策悬空”三个死穴上。 先说物流这个硬伤,东部沿海每吨粮食物流成本才150元,中西部内陆要200元以上,西部偏远地区直接飙到了250元。 制造业的利润本就薄,一件产品从西部运到港口,物流成本比沿海高三成,要是出口到东南亚,比从广东出发还要多花一周时间。 去年有个甘肃的五金厂想扩产,算下来把零部件从浙江运过去的运费,比在东莞建厂还贵,最后干脆把生产线搬到了佛山,这种例子在西北一抓一大把。 更要命的是产业链断裂,制造业讲究“集群效应”,一家主机厂得有上百家配套企业围着,可多数西部省份,连最基础的零部件都得从外地调。 广梅产业园能让睿工科技从惠州搬过去,关键是人家能拉来鑫泓顺电子、睿显科技等3家配套企业,形成激光模组的完整链条,还能享受4年厂房免租、最高500万物流补贴。 反观宁夏、青海这些地方,去年引进一家汽车零部件企业,结果连个像样的注塑厂都没有,塑料件得从陕西运,光运输周期就拖慢了生产节奏,最后企业只能在重庆设了分厂。 没有配套就没有效率,没有效率就没有竞争力,这是绕不开的死循环。 政策兑现难更是戳中了企业的痛点,很多西部省份口号喊得响,“补贴千万”“免税三年”的政策写满文件,可要想真落地到企业却是难上加难。 广梅产业园之所以能吸引企业,就因为人家256项行政审批全实现网上办结,2023年以来兑付奖补资金2.5亿元,2025年就兑付了1.15亿元,真金白银及时到账。 而有的西部省份,企业申请100万技改补贴,要盖18个章,等批下来黄花菜都凉了,这种“画饼”比没政策更熬人。 企业最怕的不是没优惠,是政策不稳定、兑现没保障,与其在那耗着,不如去沿海找个“办事痛快”的地方。 再对比制造业往国外搬的选择,其实也是无奈之举,东南亚虽然人力成本低,但物流效率、产业链成熟度远不如中国, 可还有不少企业愿意去,就因为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对配套要求不高,能靠低工资摊薄成本,但要是换成电子、机械这些高端制造,国外的短板更明显,越南的电子元件配套率不足30%,印度的良品率比中国低20个百分点,这些企业心里清楚“外迁是权宜之计”。 可即便如此,他们也不选那些西部省份,就是因为那些地方“成本没优势、配套没保障、政策没诚意”,比去国外还折腾。 广梅产业园的例子最能说明问题,这个位于广东梅州的园区,靠“苏区+湾区”政策叠加,1-9月工业总产值增长60.1%,规上工业产值增长60.4%,14个产业转移项目落地,计划总投资25亿元。 它证明不是中西部留不住产业,是得有“真招实策”:产业链要补全,物流成本要降下来,政策要说到做到。 广西靠资源和区位优势,四川靠产业集群,广梅靠政策精准发力,这些地方都抓住了产业转移的核心需求,而其他西部省份还在靠“西部身份”躺平,企业自然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说一千道一万,制造业转移看的就是“综合效益”,不是“地域标签”。 广西、四川能留住产业,是因为它们把“西部优势”变成了“产业优势”;其他西部省份留不住,是因为硬条件跟不上、软环境不达标,连本地企业都想跑路。 那些指责“产业外迁”的人,不如好好看看广西、广梅的例子,产业从来不是“请不来”,而是“留不住”,把物流、配套这几个窟窿补上,不用喊口号,企业自己会找上门来。 对此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参考资料:人民网——中国制造业外迁东南亚的原因及影响
为什么制造业向外国搬迁,而不向中西部搬迁?简单来说,除了广西和四川,其他西部省份
柳淮蕊
2025-10-23 23:55:04
0
阅读:57
用户10xxx46
但是广西GDP为啥涨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