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美国以“修昔底德陷阱”为由,整天叫嚣中美战争不可避免。可是现在,特别是看了九三大阅兵之后,美国好像变了一个人,不再谈战争不可避免,反而是讲要极力避免战争。 话说回来,这个“修昔底德陷阱”这个词儿,本来是哈佛大学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在2012年左右搞出来的概念。他从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里头借来的话说,新兴国家崛起挑战老牌霸主,往往因为恐惧和野心碰撞,导致战争爆发的概率很高。艾利森研究了过去500年16个类似案例,发现其中12个都以战争告终。这话一出,美国那边立马就给中美关系扣上了帽子。2010年代,尤其是奥巴马后期到特朗普上台那几年,美国政界和媒体天天嚷嚷,说中国经济军事实力蹿得太快,美国作为守成大国,必然会和这个“崛起者”干一架。 南海仲裁案后,美国虽派舰艇“自由航行”,但频率没那么高,更多是喊话而不是硬碰硬。拜登上台后,国防部报告也承认,中国军力增长让美国在某些领域没了绝对优势,得靠盟友网络和科技来平衡。社交媒体上,军事博主讨论阅兵视频时,常说“力量天平在变,美国得清醒点”。这转变不是空谈,根子在现实:中国军事实力稳步上台阶,美国再硬扛风险太大。过去叫嚣时,美国觉得中国还弱,现在一看,账算不过来,自然就低调了,转而推“战略竞争”框架,嘴上说竞争,实际求稳。 要说为什么变卦这么快,还得扒拉扒拉军力对比这层皮。拿海军来说,2014年中国海军战斗舰艇总数就超过美国了,到2023年更拉开差距。CSIS数据指出,中国现役舰艇370多艘,美国290艘左右。中国下水速度快,2023年就添了两艘055型万吨级驱逐舰,排水量大、导弹挂载多。美国航母虽有11艘,中国才3艘,但美国这些航母得全球跑,维护成本高,好几艘还超期服役。中国海军专注近海,补给线短,实战适应性强。空军呢,中国歼-20隐身战机2017年服役,现在数量上百架,五代机总数逼近美国F-22和F-35的部署规模。兰德公司2023年军力评分卡显示,在台湾海峡这种近距离对抗,中国空军在模拟中已能和美军打平甚至占优,因为雷达和导弹系统更接地气。火箭军那边,东风-41洲际导弹射程1.4万公里,覆盖全球,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如萨德,在高超音速威胁下拦截率不高。2023年五角大楼报告直言,中国核导弹库存超500枚,还在扩建 silo,防御难度大。 陆军对比,美国对朝鲜战争记忆犹新,那时候中国志愿军就让美军吃够苦头,现在中国陆军机械化更彻底,坦克和火炮数量世界第一。工业产能是关键,中国制造链完整,一旦打起来,补充装备的速度是美国的几倍。疫情期间,美国军工供应链卡壳,弹药补给拖几个月,中国那边导弹生产线一天能出上百枚,全自动化。全球火力指数2023年排中国第三,美国第一,但差距在缩小,尤其在亚太地区。中国军费虽只有美国的三分之一,但效率高,花在刀刃上。台湾地区防务部报告也承认,中国军机绕台常态化,美军支援响应时间长。这些数据不是吹牛,全是公开报告摆在那儿。美国智库像兰德和CSIS的分析,都说中美在台海或南海开打,美国胜算不高,得付出大代价。 这转变其实挺接地气的,美国从来不是傻大胆的家伙,欺软怕硬是老传统。过去用“陷阱”说事儿,是想吓唬中国、拉拢日韩澳这些小弟。现在中国军力亮出来,美国一看,硬来不划算,得换路子。像2023年中美防长会晤,就重申“负责任大国要避免冲突”。艾利森后来访谈中也说,逃脱陷阱靠的是智慧,不是宿命。社交平台上,美国网友讨论时,常说“中国不是苏联,不会轻易上钩”。这心态变了,从“必战”到“防战”,本质是认清了实力对比。中国高科技领域虽还有差距,但追赶快,芯片、AI这些,美国优势在缩水。长远看,美国得适应多极世界,让出部分空间,接受基于平等的国际规则。不然,继续纠缠,只会两败俱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