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芯片断供更可怕的情况出现了!中国物理博士尹志尧直言:美国芯片专家中,很大部分是

恰似江楼月 2025-10-25 00:47:06

比芯片断供更可怕的情况出现了!中国物理博士尹志尧直言:美国芯片专家中,很大部分是华人,中国在14亿人口里选人才,美国却能全球选! 说起芯片这事儿,大家总觉得美国卡脖子最狠的就是断供设备和材料,可尹志尧这个老专家一针见血,点出更扎心的真相:人才这块儿,美国玩儿得太溜了。尹志尧,1944年出生在北京一个普通家庭,从小就对科学着迷。1962年他考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那时候学业重,毕业后1967年分到兰州炼油厂干技术员。工厂环境苦,他在那儿摸爬滚打,学了不少实际操作。1978年改革开放机会来了,他进北京大学化学系读硕士,1980年公派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攻读物理化学博士。读博期间,他专攻等离子体刻蚀技术,这在半导体领域是核心技能。 1984年博士毕业,尹志尧直接进英特尔中心技术开发部,当工艺工程师。硅谷那地方,机会多,他从基础测试干起,很快就上手了晶圆刻蚀流程。两年后跳槽到泛林半导体,升任研发部资深工程师和经理,负责离子注入设备开发。1991年又去应用材料公司,任等离子体刻蚀事业群总经理,还管亚洲总部技术。那二十年,他拿下86项美国专利和200多项国际专利,设备卖遍全球,帮了不少芯片厂提升产能。2004年,60岁的他退休回国,在上海浦东创办中微半导体设备有限公司,从15人小团队起步,专注等离子体刻蚀机研发。这一步,算是他职业生涯的转折点。 尹志尧为什么回国?他说硅谷虽好,但总觉得该为本土产业出力。回国后,他带队攻关,第一代介质刻蚀机2007年出炉,填补了国内空白。中间不顺,应用材料公司还告过中微,怀疑窃密,但法庭上中微胜诉,没事儿。尹志尧的经历,让他看透中美芯片差距的根儿:不是钱多钱少,而是人才怎么来。美国半导体行业,华人身影到处是。根据数据,美国芯片工程师中,华人背景的占三成左右,总数超4万。 英特尔、高通这些巨头,华人工程师八成靠H-1B签证留下来。这签证每年给高科技预留2万名额,专吸全球尖子生。斯坦福、麻省理工的半导体实验室,国际生占大头,2024年录取1.2万国际学生,中国生源38%。 这些学生毕业后,进企业年薪20-30万美元,国内同岗才七八万,还带股权、经费。谁不心动? 反观中国,14亿人基数大,可高端人才挑着来。2024年,半导体专业毕业生5.8万,能干先进制程的不到5%。缺口呢?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2024年总需求79万,缺23万;到2025年,预计破30万。 每年15%的顶尖博士留美,流失严重。培养周期也长,美国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落地快,投入占全球42%。中国起步晚,实验室设备跟不上,团队得从头练。尹志尧直说,这比断供可怕,因为设备能买,人心难留。美国全球选才,七十亿人里挑菁华;中国本土育苗,14亿里筛,底子厚但效率低。 结果呢?美国四大半导体巨头,CEO全华人:英特尔Pat Gelsinger前是华人团队骨干,高通、AMD、NVIDIA掌门人张忠谋遗风犹在,苏姿丰、 Jensen Huang这些华人,统治半壁江山。 这差距听着扎心,但不是死局。中国有市场大、投入猛的优势。国家推“半导体人才专项计划”,回国博士给500万启动资金。华为、中芯国际设“天才少年”计划,年薪200万。高校行动快,清华、北大新增集成电路一级学科,2024年招生扩30%,和中微、长江存储共建实验室,产学研一条龙。尹志尧的中微,就是活例子。创办20年,从小厂到全球两千员工,2024年净利润涨三成,薄膜设备收入加速。5纳米刻蚀机已量产,3纳米测试中,供货给台积电,甚至韩国客户。 公司覆盖集成电路关键领域60%设备,MOCVD机全球领先,帮LED和功率器件省了不少钱。 说到底,芯片战是人才战。美国H-1B费飙到10万刀,川普政府想限外劳,可科技巨头离不开华人。 中国呢?AI芯片、材料缺口大,京津冀占15%,长三角核心。全球看,SEMI预测2030年百万人才荒,中国占大头。 但咱们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劲头,市场拉动,政策护航。尹志尧的话接地气:美国选全球,中国靠本土加回流。未来五年,中微目标50-60%覆盖率,尹志尧说要建百年企业。这不光是技术突破,更是人才闭环。

0 阅读:37

猜你喜欢

恰似江楼月

恰似江楼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