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缩至0.7%,

山岗间漫步的旅人 2025-11-11 04:06:51

“社会不需要柳式成功,要的是任正非式成功!”这条评论被4000人点赞,戳中了无数人对中国企业发展路径的思考。翻遍两位“商业老爷子”过去30年的公开账本,三组悬殊数据背后,是两条截然不同的企业赛道,更是两种泾渭分明的价值选择—— 1️⃣ 股权分配:是“散财聚人”还是“资本主导”? 股权结构藏着企业的根基逻辑,两者的差距远不止数字层面: - 任正非与华为:从创业初期持股80%,到如今个人仅持有华为0.7%的股权,其余99.3%全部归于员工持股计划。这种“舍小我成大我”的分配模式,让华为19万员工成为企业的“主人”,核心人才流失率长期保持行业低位,也为持续加码研发提供了最稳固的利益绑定。 - 柳传志与联想:股权结构更显资本属性,柳传志通过直接持股+GP权益实现多重控股——个人直接持有联想控股7.05%股份,同时通过持股20%的北京联持志同(作为联想控股第二大股东联持志远的GP)掌控执行事务权,合计实际权益占比超9%,形成“同股不同权”的治理结构。截至2025年11月,联想控股前三大股东为中科院控股(30.56%)、联持志远(20.37%)、中国泛海(16.98%),而618名普通员工仅通过持股平台获得分红权,无实际决策权 。 2️⃣ 研发投入:是“技术深耕”还是“规模优先”? 研发投入的力度,直接决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厚度,两者的差距已达量级之别: - 华为:把利润“砸”进未来:2023年研发投入达1615亿元,占全年收入的25.1%;2024年再创新高,研发费用飙升至1797亿元,研发费率提升至21.13%,近10年累计研发投入突破1.2万亿元 。这笔投入换来的是实打实的技术壁垒——全球专利授权超12万件,5G标准必要专利占比全球第一,在芯片、操作系统等“卡脖子”领域打造的“备胎计划”,在外部制裁下成功转正,支撑企业穿越周期。 - 联想:研发投入“稳中有降”:联想集团2023财年研发支出156.38亿元,占营收比例仅3.54%;2024财年研发投入163亿元,费率反而降至3.31%,2025财年一季度更是低至2.78%。即便杨元庆曾宣布追加70亿元AI投资,但反映到财报上的研发强度,不仅远低于华为(相差6倍以上),甚至低于小米(6.57%),仅与惠普、戴尔等国际PC厂商的3%-5%处于同一水平 。截至2023年,联想研发排名全球第116位,虽高于比亚迪,但与“科技企业”的定位仍有差距。 3️⃣ 社会贡献:纳税数据背后的责任重量 纳税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直观体现,两组数据差距显著: - 华为:持续的“纳税大户”:近10年纳税总额超6000亿元,其中2021年纳税903亿元(含增值税260亿元、企业所得税82亿元、员工个税286亿元),2022年综合税收超1000亿元,2023年以1010亿元位列中国企业纳税榜第三,仅次于中国烟草和工商银行 。即便2024年获得57.17亿元政府补贴,其实际缴纳企业所得税仍达25.78亿元,持续为国家财政输血。 - 联想:规模与纳税的失衡:2015-2024年十年间,联想控股累计纳税1202.3亿元,联想集团同期纳税约300亿元,两者合计约1500亿元,仅为华为的四分之一。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联想控股收入达5128.06亿元,但当年贡献税收仅136.64亿元,纳税效率与华为形成鲜明对比 。 起点相似,终点殊途:2000年工资条后的路线分野 谁能想到,2000年时两位创始人的薪资几乎持平——任正非月薪1.2万元,柳传志月薪1.1万元,差距仅百元。但正是从那时起,两条路线彻底分叉: - 华为选择“利润全砸研发”,走“技工贸”路线,哪怕短期牺牲利润,也要啃下核心技术的“硬骨头”,最终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站稳脚跟,成为中国企业抵御外部风险的“压舱石”; - 联想敲定“贸工技”战略,通过“资本+并购”快速扩盘子,收购IBM PC业务后一跃成为全球PC销量第一,但因核心技术缺失,长期被贴上“组装厂”标签,科创板IPO也因“科技属性不足”一日游草草收场。 历史尚未盖棺,但数据不会说谎。两种成功模式背后,是“技术自立”与“规模扩张”的价值权衡,更是企业在国家发展进程中角色定位的差异。 你更认可哪条赛道?评论区投票: A 华为式——技术立命,硬科技才有硬底气 B 联想式——规模立命,商业成功也是一种价值 C 都要,两条路都得有人走,各有存在意义 10小时后我截图数据,看民心这杆“公平秤”到底偏向谁! 需要我帮你整理成可直接复制的图文排版版本,或是补充两位企业家的关键决策时间线对比吗?任正非

0 阅读:0
山岗间漫步的旅人

山岗间漫步的旅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