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达成协议令欧盟错愕,世界长期稳定给小国一种错觉:觉得自己也坐在餐桌旁! 国际格局的餐桌上,G2 已然完成了悄无声息的换座,这份突如其来的变动让还在布鲁塞尔会议室里争论不休的欧盟彻底愣在原地,满是错愕。 这绝非美国早年一厢情愿倡导的那种 “我说你听” 的 G2,而是两个真正站在实力对等台阶上的大国,用 100 分钟会谈就敲定核心共识的全新模式。 2025 年 10 月的釜山会晤上,特朗普给会谈打了 12 分的高分,多出来的 2 分就藏在那份双向奔赴的协议里:中国复购美国大豆稳住其农业州票仓,美国则下调芬太尼关税并松口讨论 AI 芯片出口,连高层互访机制都一并敲定,活脱脱一场精准的利益置换。 而此刻的欧盟,还陷在自己的困境里打转。一边是美国挥过来的关税大棒,特朗普一声令下就要对几乎所有欧盟进口商品加征 50% 关税。 德国首当其冲,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算得明明白白,这会让德国出口骤减 24%,GDP 短期下滑 0.8%,机械制造、汽车这些核心行业要直接栽进泥潭,长期损失能到 2000 亿欧元。 另一边是美国科技巨头的垄断难题,欧盟折腾好几年搞出《数字市场法案》,看似硬气地给苹果罚了 5 亿欧元、给 Meta 罚了 2 亿欧元,可根本伤不了对方根基 —— 苹果照样敢公开叫板法案不合法,谷歌也只是做做样子放开第三方下载,该赚的钱一分没少。 更讽刺的是,欧盟想拿反制措施撑场面,翻来覆去只能想到对哈雷摩托车、牛仔裤征税,比起美国的精准打击,简直像挠痒痒。 欧盟拿不出筹码的窘境早就写在了脸上。过去靠着俄罗斯的廉价天然气和中国市场撑着底气,如今自己把两条路都走窄了:安世半导体事件上搞双重标准,德国外长还因不当言论搞黄了访华行程,硬生生把对话的门关上了。 内部更是一盘散沙,冯德莱恩喊着 “要团结”,默茨呼吁 “别渺小”,可各国心思根本不齐,连应对关税的谈判框架都得磨半天,最后提交的方案还被美国一句话怼回来 —— 要么承认美国标准,要么废除自家法律,这哪是谈判,分明是看客。 反观 G2,一个是占全球军费 37%、一年花 9970 亿美元养兵的主,一个是能稳定供应全球制造业核心部件的角色,坐在一起谈的是 “解决卡脖子问题”“规范全球产业链”,欧盟连插话的资格都没有。 更有意思的是那些中小国家,世界和平了几年就真以为自己也坐上了餐桌,殊不知所谓的 “参与感” 不过是大国博弈间隙的附赠。 2024 年底的 COP29 气候大会就是最鲜活的例子,瓦努阿图这些太平洋岛国卯足了劲推动国际法院听证,80 多个国家一起喊着要 1.3 万亿美元气候融资,结果呢? 发达国家磨到凌晨才抛出 “至少 3000 亿美元” 的承诺,还没说清里有多少是赠款、多少是要还的贷款。 印度代表骂 “微不足道”,尼日利亚代表斥 “太羞辱人”,可再愤怒也没用 —— 真正能拍板的 G2 里,美国转眼就要退出《巴黎协定》,连之前承诺的 114 亿美元都可能打水漂,另一个虽表态支持,却也清楚资金落地终究要看大国脸色。 这些小国忙着在会场举牌抗议,却没看清桌上的规则从来没变:3000亿和 1.3 万亿的差距,本质上是 “没实力就没话语权” 的现实。 这就是当下的格局:G2 在釜山谈妥了全球产业链的走向,欧盟在布鲁塞尔还没吵完怎么应对关税;大国用对等妥协划分了核心利益区,小国还在为一张象征性的坐票争得面红耳赤。 欧盟的错愕藏着昔日大国的不甘,小国的错觉则源于对规则本质的误读 —— 国际餐桌从来不是排排坐分蛋糕,而是有实力的玩家先定好规矩,其他人要么凑活吃,要么站着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