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连斯基认了,红军城局势艰困,俄军在顿涅茨克集结了17万人 根据美联社的报道称,在10月31日的基辅记者会上,泽连斯基表示:俄军已在顿涅茨克地区集结部署了17万名部队,现在正对战略要地红军城发动猛攻,企图取得一场重大战场胜利,泽连斯基也坦言:红军城前线局势异常“艰困”,守城的乌军很难,部分俄军已直接渗透城内,现在乌克兰守军正尝试利用各种手段来清除渗透的俄军。 只能说,泽连斯基说红军城局势艰困,那真是一点没掺水分,看看俄军在顿涅茨克摆出来的阵仗就知道,17 万人往那一片一搁,比赶集的人还密集,光这兵力规模就透着一股志在必得的架势。 这 17 万人可不是乌合之众,里头藏着俄军第 8、29、41、51 集团军这些主力部队,坦克堆了上百辆,装甲战车密密麻麻排出去能有两三百辆,还有 160 门火炮凑在一块儿,火力密度能达到每平方公里 300 门,相当于把炮弹当石头往城里扔都够量。 再看红军城这地方,说它是 “顿涅茨克的门户” 一点不夸张,战前才六万人口的小城,偏偏卡着五条铁路和三条高速公路的交汇点,乌军东部前线的弹药、粮食、伤员后撤全得走这儿过,等于攥着乌控区最后一道防线的命门。 当年巴赫穆特就是因为占着交通枢纽的位置,硬生生打成了持续近一年的 “血肉磨坊”,双方死伤加起来得有十几万,如今红军城的战略分量跟那会儿比只重不轻,俄军拿下它,等于在乌东安了个稳当的桥头堡,周边乌军阵地都得跟着收缩。 最要命的是兵力差距实在太悬殊,守在城里的乌军第 7 集团军四个旅,当初也是四万精锐,打了这么些日子早被耗得只剩不到 5000 人,算下来俄军一个人能对上乌军六个,这仗没法对等打。 更惨的是补给线早被俄军南北两翼穿插掐断了,子弹打一颗少一颗,吃的喝的全靠零星空投,有被俘的乌军士兵说,地下掩体被俄军温压弹炸得直晃,金属支架都快断了,可见城里的抵抗有多艰难。 俄军这回还学聪明了,没像打马里乌波尔那样硬啃,明明包围圈就剩最后 900 米就能封死,却故意留着个缺口,说白了就是算准了乌军不会轻易放弃,想等着增援部队往里填,再一并消耗掉。 要知道马里乌波尔那回,乌军一万四守军拼到最后只剩四千阵亡、一千四投降,俄军自己也付出了五千伤亡的代价,这回俄军显然不想再付这冤枉代价,改用 “蚕食” 战术,每天往前挪个两三百米,稳得很。 城里的渗透战更是磨人,泽连斯基说有 200 名俄军进城,前线士兵都知道这是保守估计,现在街区里早开始 “贴身打” 了,楼道里、庭院里全是伏击点,每挪一步都得赌命。 俄军靠兵力优势占一个楼守一个楼,乌军想用特种部队清剿都杯水车薪,有个跟乌军关系近的电报频道都急了,直呼得派整旅兵力才管用。 无人机倒是成了乌军的救命稻草,靠美国星链支援,打击范围从 2 公里扩到 20 公里,单日攻防能超 300 架次,但架不住俄军导弹和温压弹猛轰,连曾被吹上天的 “爱国者” 防空系统,拦截率都跌到了 6%,跟没设防差不多。 更糟的是西方援助看着热闹,实则远水解不了近渴。英国刚宣布给 5000 多枚导弹,可得分到 12 月才送完,还得培训 4 周才能用;德国给的 6000 万欧元炮弹,按乌军日均 3000 发的消耗速度,撑死用俩月。 反观俄军,靠着能源出口赚的钱,把 “伊斯坎德尔” 导弹月产量提到 120 枚,想要多少有多少,光 10 月 30 号一天就扔了 650 架无人机和 50 枚导弹,把乌军后方电厂炸得大半城市断电,前线的乌军连取暖都成问题。 这么一对比就清楚了,红军城这仗,乌军是要人没人、要弹没弹、要援没援,俄军却是人够、弹足、打法还精明。 泽连斯基说 “艰困”,那都是往轻了说,照这架势,要是西方援助再跟不上,11 月这城能不能守住真不好说,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能打的部队,也架不住 17 万大军带着重火力慢慢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