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普及为何还要等十几年? 问界在早晚高峰的车流里,活像老司机:跟车时不贴不

天马踏飞鸟过 2025-10-29 23:42:22

智驾普及为何还要等十几年? 问界在早晚高峰的车流里,活像老司机:跟车时不贴不冲保持安全距离,遇加塞灵活避让,打灯变道先看后车,变道动作干脆丝滑;更绝的是它通过2.1米宽的有水泥墩限宽路口时,它竟然会先“观察”实际路宽,稍作“思考”后精准把控车身——车身宽度就有近200厘米,仅有5厘米多的空隙,几乎是贴着石墩慢慢“挪过去”,这操作恐怕连高傲的老司机都得服气……这让人觉得“智驾时代来了”,再加上“无限接近L4级”的宣传,更是让人惊喜不已。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3.0》却说2040年L4级将全面普及,瞬间给人们的热情泼来一盆冷水——为何技术已经到位,普及却还要等十几年? 《路线图》其实说得很明白,汽车行业的变革不是“大跃进”。电池先要在小范围试水再推广,2030年全固态电池小规模应用,2035年才能大规模落地;新能源车将逐步成为主流,2040年向85%的渗透率冲刺;就连被新能源冲击的内燃机,也没被一棍子打死,2040年仍能占新车销量的三分之一。 智驾更是阶梯式推进,2030年L3级渗透率超35%,2035年L3/L4级超70%,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走到2040年的全面普及。这种“慢”,不是技术不行,而是行业变革必须兼顾安全和现实。 好多人不明其中原因,只看见眼前“智驾的舒爽”。殊不知,就算问界的“高阶智驾”再靠前,需要再迈过几道门槛才能畅通无阻。 第一道门槛: 目前法律明确要求驾驶员全程盯守、随时接管,L4级智驾未获得部门认可,工信部给问界的认定也只是L3级。 这就像给“智驾”戴了紧箍咒,哪怕技术能做到,法律暂时不允许完全放手。 第二道门槛: 智驾自身仍不成熟——即便目前最先进的智驾系统,也还处在智驾的起步阶段,跟大众所想的全程不需要接管、确保安全放心的自动水平还早着呢。 当前的智驾应用场景明显有较多局限性,它只能在少数试点城市的特定路段“露一手”,离开划定的区域就可能出洋相,比如遇上大雾、暴雨、大雪、黑夜等场景,或是没有标线的乡村小路……智驾立马“犯迷糊”,还得靠人来救场。 这种处于上幼儿园阶段的智驾,离成熟的“全面普及”差得远——普及意味着无论城市还是乡村,不管是什么样的天气,智驾都能应对,而不是只能在特定场景自动行驶。 第三道门槛: 智驾车较高的成本,让多数人望而却步。现在搭载高阶智驾系统的车都比传统人驾车贵太多——激光雷达、高清摄像头、高精度芯片这些核心硬件,每一项都是“烧钱的货”,再加上算法研发的巨额投入,最终都要分摊到车价里。 对我们来说,“能自动开”固然吸引人,但要为这项还不成熟的技术多花钱,大多会犹豫退缩。普及的大前提之一是“多数人买得起”,目前昂贵的智驾车,直接把大量潜在用户挡在了门外。 第四道门槛: 配套的缺位。智驾如果出了事故算谁的责任?是车主没及时接管?还是智驾系统有漏洞?或是软件公司的算法出了错?这些重大关切目前没有明确答案。 保险理赔现在也是“糊涂账”!车险历来都是按“人开车、人负责”的传统处理,没考虑过智驾情况——假如智驾误判出事,这是我未及时接管?还是智驾系统的问题?该赔多少、找谁赔、流程怎么走,没任何明确说法。出事后车主、保险公司、车企大概率互相扯皮,谁都不想担责,最后倒霉的还是车主。根据已有的案例,智驾出事仍然是车主担责,对车主来说有点冤! 再看车路云一体化的基础设施,更是差得远:现在只有少数大城市核心区、部分高速路段,装了能配合智驾的路侧传感器、高清摄像头,能传稳定信号;到了三四线城市、县城和乡镇道路,别说智能设备了,有时候连5G信号都时断时续。再厉害的智驾都像是一个“无导航、无路标”的司机,到这些地方“寸步难行”…… 说白了,问界的“准L4”更像是一场技术展示,证明我们能做到这个水平,但要让人放心用、舒心用、用得起,还差得远。《路线图》把普及时间设定在2040年,不是保守,而是全方面考虑——自动驾驶不仅是车的事,更是法规、技术、成本、配套的系统工程。 汽车行业的变革从来不是“技术先行”就能成的,它需要法律、基建、社会观念的协同进步。今天我们为问界的智驾欢呼,也该理解普及时间节点的深意。毕竟,当方向盘真正交给机器,承载的是我们的人身安全,慢一点、稳一点,当然比急功近利出事更强,这才是社会最需要的!

0 阅读:6
天马踏飞鸟过

天马踏飞鸟过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