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思想”探析 【戊篇】 九、科学与人文的融合:跨越边界的精神追求 1、对数学与物理交融之美的推崇:欣赏数学家的价值观,赞美数学“战术上的技巧与灵活,战略上的雄才远虑”,更惊叹于数学的美妙概念竟能支配物理世界的基本结构——如“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借助纤维丛理论实现突破,印证了“数学是物理的语言,物理是数学的现实”这一融合关系。 2、以人文视角解读科学成就:用“秋水文章不染尘”形容狄拉克的科研风格,以“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概括其科学贡献,将科学成就置于人文语境中解读,打破“科学与人文割裂”的认知,展现出对“文理互通”的深刻认同。 3、对文化传承的人文关切:在探讨中国科技发展时,始终强调“不能脱离文化根基”,认为中国科研者应在吸收西方科学方法的同时,保留中华文化中“务实、谦逊、重传承”的特质,通过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科研与教育模式。 4、科学普及的“精神传递”理念:他认为“科学家有责任让公众理解科学的基本逻辑,而非仅传播结论”。曾在公开演讲中用“日常生活中的对称性”(如镜子成像)解释“宇称守恒”概念,用“苹果落地与地球绕日的共性”类比引力规律,反对“将科学包装成神秘理论”。主张“科普的核心是传递‘实证、逻辑’的科学精神,而非堆砌专业术语”,认为让公众感受到“科学与生活的关联”,才能真正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十、科学共同体与技术伦理:理性包容的现实关切 1、对学术争议的“非对抗”认知:面对学界曾有的观点分歧(如与部分学者关于“规范场论应用边界”的讨论),他主张“争议是科学进步的常态,核心是基于实证的理性对话”,而非立场之争。他曾公开表示“不同观点的碰撞能暴露研究盲区”,例如在探讨“量子纠缠的哲学意义”时,虽与爱因斯坦的部分观点不同,但始终以“尊重实证数据”为前提展开交流,反对“为维护个人学术声誉而回避争议”。 2、对科学合作的“互补”理解:回顾与李政道合作研究宇称不守恒的经历,他强调“科学合作的核心是‘能力互补’”——自己擅长理论架构的逻辑梳理,李政道则更精于实验数据的细节分析,两人通过“每周多次的思维碰撞”,才快速突破关键瓶颈。他反对“合作中追求‘主导权’”的心态,认为“真正的学术合作是1+1>2的价值共创,而非个人成果的争夺”。 3、对科学共同体“传承与开放”的期待:他多次呼吁“成熟学者应给年轻研究者‘话语权’”,在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任职期间,主动为青年学者搭建国际交流平台,鼓励他们直接与诺奖级科学家对话。同时主张“科学共同体需打破学科壁垒”,例如推动物理学者与数学家合作研究“杨-巴克斯特方程的数学延伸”,认为“跨界交流能催生新的研究范式”,反对“固守单一学科领域的封闭心态”。 4、对技术伦理的审慎思考:谈及AI与量子计算发展时,他提出“新技术需与人类社会伦理适配”的观点,认为“物理理论的突破是技术变革的源头,但技术应用不能脱离对人类文明的长远考量”。以量子计算为例,他提醒“其强大的密码破解能力若缺乏安全伦理规范,可能威胁全球信息安全”;针对AI,他强调“需警惕AI在决策中的‘非人性化倾向’,确保技术服务于人的价值需求”。主张“科学家应主动参与技术伦理讨论,而非仅专注于理论与技术本身”,认为这是科研工作者对社会的责任延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