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公安公布悬赏,征集18名军方“心战”骨干的违法犯罪线索!这在告诉所有台独份子,网络不是不法之地,煽动“台独”一定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10月11日,厦门市公安局发布悬赏通告,列出18名被指为台湾军方“政治作战局心理作战大队”核心成员的名单,公开征集违法犯罪线索。 通告附有照片、身份信息与举报奖励机制,声称这些人员长期操控舆论、制造虚假信息、策划分裂活动,行为已经触碰国家安全红线。 举报线索最高可获一万元人民币奖金,并承诺举报人信息保密。 此举被外界视为大陆首次将对台“认知战”人员列入实质司法追缉名单,意味着反“台独”措施进入新的阶段。 部分岛内学者认为,这一通缉令直接击中台湾认知作战体系的神经,暴露了民进党内部情报与宣传系统的运作模式,也显示两岸在信息战、法律战与心理战领域的冲突正持续升温。 回顾近几年,两岸之间的较量早已不局限于军机绕台或舆论交锋。 信息空间正成为新的前线,自从台湾当局成立所谓“认知作战小组”以来,网络内容战、舆论操盘、话题引导等已成为其手中最常用的工具。 心理作战的本质不在武器,而在信息,操控叙事、混淆真假、挑拨民意,是这支队伍最擅长的伎俩。 大陆这次的通缉行动,不仅是一次法律动作,更是一场针对信息攻防的反制战。 这次行动的关键在于“去隐蔽化”,长期以来,认知作战人员往往隐藏在虚拟身份之后,以“网军”“意见领袖”“自媒体”面目活动。 公开点名等于揭去伪装,逼迫对方从暗处现形。 这种方式的意义不止于追责,更在于警示和震慑——让那些参与散布谣言、挑动分裂的人意识到,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信息战也可能付出法律代价。 这次通缉令更像是一场信号战:对外宣示法律立场,对内强化社会认知。 厦门的通缉行动是从网络攻击到心理渗透,可以看出,大陆的反制逻辑正在系统化,从“防御”转向“追责”,从技术应对转向法律应对。 通缉令发布后,台湾社会出现反应,部分民众开始关注岛内长期存在的假消息链条,质疑民进党政府是否纵容了相关机构滥用舆论权力;另一部分人则担心此举会进一步加剧对立,认为这是两岸关系陷入僵局的信号。 信息与舆论的交锋,不再是媒体与媒体的较量,而是法律与法律的对撞。 厦门的悬赏行动不止于抓捕,更像一次公开的心理宣告——任何在网络空间操弄分裂叙事、伤害民族情感的行为,都可能被记录在案。 法律与信息结合的力量,也许会成为未来反“台独”斗争的主轴。 对维护国家统一的决心,已经不只是外交或军事表态,而是一次次用法律与事实去划出底线的行动。 正义可能来得缓,但不会缺席,无论风声多嘈杂,那些破坏团结的人终将面对追责的那一天。
吴石将军后人终于露面,吴石将军在福州的故居被媒体曝光。他的侄孙吴行说,70多年
【3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