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媒体放出狠话:如果中国真有一天开打,别以为手里握着航母和导弹就能高枕无忧!扎哈罗娃在记者会上说,如果美国在日本部署导弹,俄罗斯和中国会不只政治回应,她强调中俄伙伴不针对别人,但面临侵略,能结合力量,这话从俄罗斯经验来,意思是光有装备不行,得有实际反制。 “堤丰”导弹系统,这款美军最新部署的中程导弹系统,射程覆盖1600公里,能搭载“战斧”巡航导弹和“标准-6”导弹,既能打击地面目标,也能拦截空中威胁。 更关键的是,日本自卫队计划在2025年9月的联合军演期间接收这套系统,演习结束后虽会撤离,但这种“临时部署”的试探性动作,实则是在为长期驻扎铺路。 对俄罗斯而言,这意味着其远东地区的重要军事基地——包括堪察加半岛的核潜艇基地和库页岛的防空阵地——都将被纳入美军导弹的打击范围内。 但扎哈罗娃的警告并非单纯针对俄罗斯自身安全。她特别提到:“中俄伙伴关系不针对第三方,但当面临侵略时,两国完全有能力将力量结合。”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中国同样面临被美日导弹系统“包围”的风险。从地图上看,日本列岛与台湾岛、菲律宾群岛形成的“第一岛链”,早已是美国遏制中国的前沿阵地。 若“堤丰”系统常态化部署,中国东南沿海的经济中心、航母母港乃至南海岛礁,都将暴露在美军导弹的射程之内。这种军事压力的升级,远非几艘航母或几枚导弹能简单应对。 俄罗斯的“现身说法”更具说服力。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已从经济领域蔓延至科技、金融甚至舆论战场。俄罗斯曾依赖的西方芯片、工业软件和国际支付系统被全面切断,导致部分先进武器生产受阻。 西方媒体更将俄罗斯描绘成“侵略者”,试图瓦解其国际支持。这种“非对称打击”的威力,让俄罗斯深刻认识到:现代战争早已超越传统军事对抗,而是涵盖科技、金融、舆论等全维度的体系化博弈。 中国对此并非没有准备。近年来,中国在芯片领域实现28纳米光刻机国产化,北斗系统覆盖全球,数字人民币试点推广,这些突破都在削弱西方制裁的效力。 但俄罗斯的警告仍值得警惕:当冲突升级时,对手可能不会直接发动热战,而是通过切断供应链、操纵舆论、发动网络攻击等“暗处杀招”消耗对方实力。 例如,美国曾通过限制稀土出口威胁中国高科技产业,又通过炒作“新疆人权”问题试图破坏中国与欧洲的经贸关系,这些手段的隐蔽性和破坏力不容小觑。 扎哈罗娃的表态中,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她强调“中俄伙伴关系不针对第三方”。这既是对西方“中俄结盟”论调的回应,也暗示了两国合作的务实性。自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后,俄罗斯因西方制裁被迫转向东方,而中国则需要稳定的能源供应和战略缓冲空间。 2023年,中俄贸易额突破2400亿美元,中国成为俄罗斯石油、天然气的主要买家,而俄罗斯则为中国提供了急需的能源资源和军事技术合作。这种互补性关系,让两国在面对西方压力时能形成“背靠背”的防御态势。 不过,俄罗斯的“经验之谈”也暗含另一层逻辑:当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时,仅靠防御性装备和外交辞令远远不够,必须具备“让对手疼痛”的反制能力。 俄罗斯在叙利亚战场通过展示先进武器震慑北约,在乌克兰危机中通过能源牌影响欧洲政策,这些行动都在传递一个信号:威慑需要实力支撑,而实力必须通过实际运用才能形成威慑。 回到最初的问题:俄罗斯的警告是危言耸听,还是未雨绸缪?从当前局势看,美国在亚太的军事部署、西方的科技围堵、舆论抹黑,都在验证俄罗斯的判断。 中国虽已构建起涵盖航母、导弹、高超音速武器在内的军事防御体系,但如何应对“暗处杀招”,仍需更系统的战略设计。或许正如扎哈罗娃所言,真正的安全不在于装备数量,而在于能否在关键时刻让对手付出不可承受的代价。 这场关于“暗处杀招”的讨论,你会如何看待?是认为俄罗斯在渲染威胁,还是觉得中国需要更积极的反制策略?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俄罗斯媒体放出狠话:如果中国真有一天开打,别以为手里握着航母和导弹就能高枕无忧!
鉴清评趣
2025-09-03 11:36:4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