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欧洲估计都得被匈牙利外长这句话给噎一下,他说:“跟中国合作,不是可选项,是欧洲企业活下去的必选项!” 俄乌冲突持续三年,欧盟对俄制裁像一把双刃剑,不仅切断了欧洲能源命脉,更摧毁了“西方技术+俄罗斯资源”的旧增长模式。 德国汽车巨头在柏林的工厂因零部件短缺停产,法国核电站因缺乏关键材料延期交付,连意大利的家电企业都因稀土断供被迫减产。这些场景背后,是欧洲制造业的集体焦虑——当传统供应链被地缘政治撕裂,哪里还能找到替代方案? 答案指向了东方。2023年中欧贸易额突破8500亿欧元,德国三分之一的汽车出口销往中国,法国奢侈品在华销售额占全球三成,瑞典机械设备订单中40%来自中国。更关键的是,中国不仅是终端市场,更是全球供应链的核心节点。 德国中小企业协会的调查显示,78%的会员企业依赖中国提供的稀土、光伏模块和电池原材料;法国空客的最新客机,30%的零部件由中国供应商提供;就连意大利的时尚产业,也离不开中国生产的纺织机械和化工原料。 但欧盟的决策层似乎选择性忽视了这些现实。近年来,欧盟跟着美国炒作“去风险”,试图将中国从供应链中剔除。某欧洲智库的模拟推演显示,若强行与中国脱钩,欧洲GDP将下滑2.3%,1200万人面临失业风险,德国工业产出可能暴跌15%。 这种“政治正确”与经济规律的碰撞,让欧洲企业陷入两难——既不敢公开反对政策,又不得不偷偷加强与中国的合作。 匈牙利的做法成了异类。作为东西方交汇点,这个中欧国家顶住压力,吸引了宁德时代、比亚迪、蔚来等中国企业落地建厂。 2024年,匈牙利对华出口增长47%,其中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占比超六成。西雅尔多在论坛上直言:“欧盟的战略错了,他们把合作政治化,却忘了企业要的是生存。”这种务实态度让匈牙利经济逆势增长,2025年二季度GDP增速达3.8%,远超欧盟平均水平。 欧洲企业的选择更说明问题。大众集团悄悄将中国市场的研发预算提升至全球总量的45%,宝马集团与宁德时代联合开发的固态电池即将量产,空客公司甚至考虑在天津设立第二条总装线。就连曾鼓吹“脱钩”的法国经济部长,也在私下承认:“没有中国的稀土,法国的核潜艇都造不出来。” 这种“口嫌体正直”的现象,暴露了欧洲经济的深层困境。一方面,美国通过北约体系绑架欧洲安全,迫使后者在军事上依赖美国;另一方面,中国掌握着全球制造业的“命门”,从原材料到终端市场形成闭环。欧洲既不敢彻底倒向美国(那样会失去中国市场),又无法完全摆脱中国(那样会失去工业基础),只能在夹缝中寻找平衡。 西雅尔多的发言,本质上是替欧洲企业说出了真心话。当政治精英还在争论“价值观外交”时,企业家们更关心工厂能否开工、订单能否交付、员工能否领到工资。这种民生诉求与政治决策的错位,正是欧洲当前最大的矛盾。 如今,欧洲站在十字路口:是继续跟着美国玩“脱钩”游戏,最终沦为地缘政治的牺牲品?还是像匈牙利那样,以务实态度拥抱全球化,在合作中寻找新机遇?答案或许藏在那些偷偷增加中国订单的欧洲企业里,也藏在每个因失业而焦虑的欧洲家庭中。 这场争论远未结束,但西雅尔多的发言至少撕开了一道口子——当经济规律与政治操弄正面碰撞时,谁在裸泳,一目了然。 那么,大家觉得欧洲最终会走向何方?是坚持“政治正确”还是回归经济理性?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一直都很奇怪,为啥没有匈牙利的代表来参加这次活动呢?敢情是放在最后时刻给冯德莱恩
【4评论】【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