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俞敏洪去看望自己北大的恩师许渊冲,没想到,年纪已经96岁的恩师住的房

如梦菲记 2025-07-29 15:21:43

2017年,俞敏洪去看望自己北大的恩师许渊冲,没想到,年纪已经96岁的恩师住的房子里,竟然连电梯都没有,许渊冲腿脚不便,又没有安装电梯的钱,俞敏洪当即答应恩师,拿出60万,给恩师装一个电梯。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17年春天,北京的树木开始泛绿,枝头抽出新芽,阳光透过灰蒙的天空,洒在略显老旧的街道上,空气中带着微微的暖意。   那天下午,俞敏洪结束出差,匆匆回到北京,没有回家,直接驱车前往北大附近的一处老小区。   那片小区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红砖砌成的住宅楼,外墙已经斑驳,楼道里电线密布,昏黄的灯泡发出微弱光线。   车停在院子里,俞敏洪抬头望着那栋三层的楼房,心里莫名沉了下来,他的大学恩师许渊冲就住在这栋楼里。   许老已经96岁,是他在北大读书时的翻译课老师,当年,课堂上这位年逾花甲的教授用英、法、中文讲解诗歌与文学,语言切换之间从容自然。   他曾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和中国古诗词并列讲解,让许多年轻人第一次意识到语言背后藏着的文化厚度,那堂课在俞敏洪心里留下了极深的印记。   推开老旧的门,一股淡淡的中药味和书纸的气息扑面而来,房间不大,几乎每面墙都摆满书架,桌上摊着许老的译稿,窗台上堆放着写满笔记的稿纸。   他靠在床边,腿上缠着厚厚的绷带,许久不见,他的身子更瘦了些,但眼神仍有光,聊了一会儿,俞敏洪才知道,前些天许老下楼散步时在楼梯上摔了一跤,伤到了腿。   这个老小区没有电梯,住户多是上了年纪的人,几年前街道办曾提出安装电梯,但整栋楼的费用高达六十万元,每户都得自筹几万。   许老和老伴的退休金只够日常开销,拿不出这笔钱,邻居们大多也年事已高,事情就一直搁置了下来。   俞敏洪坐在屋里,望着许老身边堆叠的书稿,又看着他因伤静卧在床,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没有多说什么,当晚回去后就开始安排。   第二天一早,他把六十万元打入施工单位账户,定下了装电梯的计划,他没和媒体讲,也没有通知许家太多,只交代要用最稳妥安静的设备,安全是第一位。   施工开始后,俞敏洪几乎每天抽时间去现场,老楼的结构并不适合轻易改动,外墙需搭建钢结构电梯井,内部管道和电线复杂,施工队要避开这些障碍,还要确保不影响住户正常生活。   他为了协调邻里意见,亲自上门拜访每户人家,最难的一户是二楼的一位老人,养鸽子几十年,怕施工影响鸽子,俞敏洪一连几次登门,耐心解释,最终对方也点头同意。   施工历时一个多月,电梯完工那天,天有些阴,老楼外贴上了银灰色的电梯井,电梯舱干净明亮,许老在家人和施工人员的搀扶下慢慢走进电梯,手在按钮上停了一下。   他没说话,抬头望着门缝外的天井,那是他许久未曾看到的高度和角度,那一瞬,他的眼神像是回到了年轻时常常外出讲学和查资料的日子。   电梯投入使用后,许老的生活发生了变化,他可以下楼散步,也能常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每天早上仍早起翻译,晚上书桌前灯光常亮到深夜。   他的翻译节奏并未因高龄而停歇,这几年又陆续出版了几部中外文学译作,直到2021年,他在家中安详辞世,享年一百岁。   书桌上的稿纸停在《将进酒》那一页,老式台灯还亮着,他用尽了余生最后一段时间,继续完成他的文化使命。   俞敏洪后来很少提起这件事,只在一次内部会议中简单说过一句:“当年给老师装电梯,是希望他多活几年,多翻几本书,”   他说得平静,语气里却带着一种沉稳的情感,他从未把这事当成善举,只认为那是做学生的分内之事。   电梯安装后,这栋老楼的其他住户也开始主动配合,把阳台稍作调整,为的是让电梯更稳固,一些原本犹豫的居民,看到了变化,也改变了看法。   街道办也因此加快了类似老旧小区的电梯改造计划,把改善老人居住条件列入了年度重点工程。   许多年来,人们路过这栋楼时,都会看到那台银灰色电梯贴着老墙缓缓升降,小孩们放学按下电梯按钮,家长们偶尔还会讲起五楼曾住着一位翻译家,把李白和杜甫的诗句带出国门。   那位老人离世时没有留下遗产,也没留下豪宅,但他的译稿和文字,留在了这个世界上,他的学生俞敏洪,用一种朴实的方式,为这段师生情画上了一个低调却温暖的注脚。   那台电梯依然每天运行,在老楼之间来回穿梭,载着新的住户,也载着对一个文化老人最真挚的敬意。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纪录片《我的时代和我》

0 阅读:24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