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孙小程)人形机器人无疑是2025年的大热方向,也是各大家电企业争相落子的新兴赛道。相较而言,美的集团是其中步伐更快的一员,其自研的类人形机器人已进入湖北荆州的洗衣机工厂,在机器运维、设备检测和搬运等场景“实训”。
不过整体上看,即便是行业“鲶鱼”特斯拉,在机器人的实际落地上也屡次“跳票”,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大幕迟迟未拉开。
作为少有的既有场景、又下场自研产品的巨头,如何看待人形机器人热度爆表但落地仍然“蹒跚”的现状,又如何进一步推进研发?7月21日,上海美的全球创新园区正式开园,美的又一研发中心正式“落沪”。开园前夕,美的集团副总裁兼CTO卫昶接受了上海证券报等媒体采访,围绕人形机器人的最新进展、未来发展方向等话题展开分享。
美的的“机器人方案”
今年3月,美的首次曝光自研自产的人形机器人样机,可以完成握手、跳舞、递水、开瓶盖、拧螺丝等任务。卫昶此前透露,美的从去年开始已经成立了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进行人形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和整机研发。
当前,美的集团在机器人领域的战略布局可概括为三大核心方向:一是推进工业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使工业机器人能更加“智能”。美的在该领域布局已久,于2017年完成收购库卡机器人,此后便一直深耕机器人领域的技术积累。
二是推进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实际上,业内外也对机器人最终形态是否为“人形”存在不少争议,把机器人作成“人形”的执念也屡遭质疑。美的对此的解法是“Allin”——其目前规划的方向涵盖类人形、全人形和超人形三种形态。
具体而言,类人形机器人针对特定应用场景进行了优化设计,以求在实现功能需求的同时能够有效控制成本;超人形机器人的设计理念在于突破人类生理限制,专注于完成某些需要特殊能力的高难度操作任务;全人形机器人致力于实现通用化功能,目标是让单个机器人能够胜任多样化的任务需求。
对比而言,卫昶认为,能够执行通用任务的全人形机器人的研发难度最大,既需要在关键技术突破,也需要在成本上突破,其产业化进程仍需要更长的培育周期。从当前市场应用情况来看,类人形机器人已经在特定场景实现了应用,比如酒店送餐,这也展示了人形机器人技术商业化的发展潜力。
三是家电“机器人化”。在卫昶看来,这一方向并非全新赛道,当前市场已经出现了不少成熟产品。例如扫地机器人、自动烹饪以及语音技术在家电上的应用,都可视作家电“机器人化”的某种体现。
“沿途下蛋”探索应用
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产业挥之不去的一个问题便是其应用场景究竟在哪?当前,其在表演、科研市场已经相对明确,但在B端、C端的应用仍不明朗,尚未真正走进产线、家庭。
“要使人形机器人走起来并不难,但要找到真正合适的应用还有一定距离,这需要整个产业的持续探索。”卫昶说,“有用和有竞争力是不一样的,能够用不一定是值得用。”他进一步表示。举例而言,买一个价格很高的机器人到家里做并不那么复杂的家务,消费者会觉得不值得,产品的落地也会相对困难。
因此,美的的解法是“沿途下蛋”,基于工业场景和商业场景应用持续进行技术上的创新迭代,不断提升人形机器人的技术能力,同时,不断降低人形机器人的成本。这样,无论人形机器人是何种形态,均有望实现真正的长足发展。
卫昶介绍,美的正在多方面探索人形机器人的应用落地,ToC层面,考虑人形机器人在门店导览、引流等方面的作用;ToB层面,推进人形机器人融入美的当前的生产制造场景。从人形机器人目前的实际能力来看,还并未实现规模化应用,但美的对此保持高度信心。
人形机器人本身是AI技术和应用的一个细分方向,从更广阔的维度看,美的的AI战略分为三个层次:用AI工具提效、将AI融入产品,提升竞争力和实现差异化,用AI助力提升创新能力。
卫昶介绍道,在运营层面,重点推进AI工具在生产制造和职能支持等核心业务环节的深度应用;在产品创新维度,着力推动AI技术与硬件产品的深度融合,构建差异化技术壁垒以增强市场竞争力;在研发体系方面,通过前沿技术的应用,用AI帮助其产生更多更独特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