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方为什么会突破限制向中方供重型发动机?因为俄方清楚,所谓的中国发动机存在动力短板,这个瓶颈对中方而言不会是永远的障碍! 2025 年 9 月,俄罗斯第一副总理曼图罗夫的表态让全球瞩目:“愿向中国提供 PD-26 重型发动机核心技术”。 这款适配 C929 宽体客机的 26 吨级动力设备,恰似一面镜子,照见了俄中发动机合作跨越三十年的轮回。 早在 1996 年,俄罗斯就曾将 R-79-300 发动机的全套图纸送往中国,而那批技术,最终孵化出了歼 - 20 的 “心脏” WS-15。两次技术输出看似偶然,实则是大国博弈中 “需求互补” 的必然结果。 1996 年的技术转让,早已埋下合作的种子。当时俄罗斯因经济困境终止雅克 - 141 战斗机项目,其配套的 R-79-300 发动机成了 “闲置资产”。 为换取资金,俄方不仅出售发动机成品,更在 1998 年亚洲金融危机后,追加转让了矢量控制喷嘴技术。 中国科研团队以此为基础,在某燃气涡轮研究院完成技术消化,最终研发出 WS-15 发动机,其开加力推力达 161.86 千牛,配备先进的全权限数字电子控制系统,成功装备歼 - 20 战机。 这场 “雪中送炭” 式的合作证明:俄中在发动机领域的技术传递,从来都是 “双向救赎”。 2003 年的挫折,则让中国看清了西方技术封锁的本质。当年中国推行 “市场换技术”,斥巨资引进西方重型燃气轮机,却陷入 “买设备无手艺” 的困境; 涡轮叶片铸造秘方被隐匿,维修需外国工程师带加密电脑操作,参数调整要向西方总部申请。这种 “技术卡脖子” 的痛感,与 1996 年俄罗斯的技术开放形成鲜明对比。 更尖锐的是航空领域,中国自研大飞机发动机涡轮叶片寿命仅 2000 小时,不及俄制型号一半,而俄罗斯的高温合金技术,是苏联上千次核试验的结晶,无法通过图纸复制。 西方的封锁,反倒成了俄中合作的 “催化剂”。俄罗斯看得真切,中国的技术短板正在快速补齐; 2023 年中科院的 3D 打印技术将涡轮盘工期从半年缩至两周,上海交大的冷却叶片技术让耐受温度提升 180℃; 中国已建成 23 座发动机试车台,年测试量超千次,是俄罗斯当年研发明星发动机时的近两倍。 更关键的是,中国在航天发动机领域的突破已形成技术外溢,3D 打印技术使火箭发动机生产周期缩短 40%,这种制造能力平移至航空领域只是时间问题。 俄方深知,此时的技术输出不是 “施舍”,而是嵌入中国产业链的最后窗口。 对俄罗斯而言,合作更是破解制裁困局的 “救命稻草”。俄乌冲突后,其天然气出口锐减三成,重型燃气轮机工厂订单暴跌 40%,生产线濒临停滞。 而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 2024 年输气量已达 310 亿立方米,2025 年将冲刺 380 亿立方米的设计目标。 向中国供应电站配套发动机,既能盘活闲置产能,又能为天然气锁定长期买家,形成 “设备换能源市场” 的闭环。更精妙的是结算模式。 发动机货款用人民币支付,天然气以卢布计价,直接绕开美元体系,给西方金融制裁致命一击。 这场合作早已超越 “买卖关系”,升级为对抗西方霸权的战略同盟。美国在亚太构建 “芯片同盟” 围堵中国,在欧洲挤压俄罗斯生存空间,俄中合作恰好搭建起 “东西互助桥”; 中国获得 PD-26 技术可加速大飞机与国防建设,牵制美国亚太兵力;俄罗斯拿到资金能在欧洲周旋,让美国顾此失彼。 这种默契在历史上早有先例:当年苏联输出米格战机技术,催生出中国歼 - 7 家族; 如今俄供 PD-26 技术,或将助力中国实现大飞机动力自主,而中国的市场与新材料技术,也能反哺俄罗斯发动机产业升级。 如今,这场技术轮回已进入新的阶段。俄罗斯 PD-26 发动机研发正全力推进,明确适配 C929;中国国产 CJ-2000 发动机同步进入测试阶段,并未因俄方供应放缓脚步。 中俄天然气管道累计输气量已突破 900 亿立方米,发动机与能源贸易的货币结算体系日趋成熟。对俄罗斯来说,技术输出已转化为产业链绑定,缓解了制裁压力; 对中国而言,俄方技术为自主研发争取了时间,WS-15 的成功已证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 三十年技术合作的轮回,终将证明:西方试图用技术垄断构建的 “护城河”,在俄中 “需求互补 + 战略协同” 的合力下正在瓦解。 当 PD-26 的技术图纸与 CJ-2000 的测试数据相遇,当俄罗斯的工艺经验与中国的 3D 打印技术融合,一个不依赖西方的动力技术生态正在形成。 这不是简单的技术交易,而是多极世界中大国同盟的必然选择。 信源:搜狐网——西方制裁逼俄“亮底牌”,向华出口重型发动机,是救急还是怕“过时...
*全世界公认的军事实力第一是美国,俄罗斯第二,中国第三,不过经过93阅兵和福建舰
【7评论】【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