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9日晚上,解放军打到了第72军军部附近。第72军副军长谭心决定投降

勇敢小妹 2025-08-05 16:36:39

1949年1月9日晚上,解放军打到了第72军军部附近。第72军副军长谭心决定投降,对部下说:“这个仗是打不下去了,我们不能做无谓的牺牲。大家都是中国人,拼什么?和共军联系,不打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9年1月9日的徐州陈官庄,雪粒子砸在72军指挥部的帆布帐篷上,像撒豆子,副军长谭心掀开帘子时,警卫排长正用钢盔煮雪水,皮带扣在沸水里翻滚,那是全排最后的存粮。 帐篷里弥漫着一股混合味,有汗馊味,有火药味,还有点雪水蒸发的潮气。 谭心摘下沾满雪的棉帽,露出冻得发红的耳朵,帽檐上的冰碴子“啪嗒”掉在地上,碎成几瓣。他扫了眼帐篷里的人——三个团长,两个参谋,都缩着脖子,手插在袖管里,没人说话,只有钢盔里的水“咕嘟”响。 “刚才的话,我再说一遍。”谭心的声音不高,却压过了外面的风雪声,“打不下去了。” 一营团长张猛猛地抬起头,胡子上结着冰,眼睛瞪得像铜铃:“副军长!咱72军好歹是正规军,就这么降了?对得起弟兄们流的血?” 谭心没看他,从怀里掏出块干硬的窝头,掰了半块递给警卫排长:“先垫垫。” 然后才转向张猛:“你手下还有多少能扛枪的?” 张猛脖子一梗:“……还有三百多。” “三百多?”谭心笑了,笑得有点涩,“昨天突围,你团丢了八十多个,今早清点,又有二十多个冻僵在战壕里。这三百多,能撑到明天天亮不?” 帐篷里静得能听见雪粒子打在帆布上的脆响。 三营团长是个老兵,叹了口气:“副军长,不是弟兄们怕死,是真没指望了。弹药剩了不到三成,粮食……除了煮皮带,啥都没了。昨天有个娃,才十六,饿极了啃树皮,被树茬划破喉咙,没挺过来。” 他说着,声音就哑了。 谭心的目光扫过每个人的脸。 这些人,有的是他带了五年的老部下,有的是从老家招来的同乡。当初参军,有的想保家卫国,有的想混口饭吃,可谁也没料到,会落到今天这步——在自己的土地上,跟同胞拼得你死我活,最后连口热饭都吃不上。 “我去见过伤兵。”谭心缓缓开口,“有个班长,腿被炮弹炸烂了,疼得直哼哼,却拉着我的手说:‘副军长,咱别打了行不?我娘还在老家等着我呢。’” 他掏出块手帕,擦了擦眼角,“咱都是中国人,枪杆子该对着谁?对着日本人,对着欺负咱的洋鬼子,不是对着穿同样军装的弟兄。” 张猛的肩膀垮了下来。 他想起自己的弟弟,去年在济南战役里牺牲了,也是跟解放军打的。那会儿他觉得弟弟是英雄,可现在看着手里的枪,突然觉得那枪沉得像块石头。 “联系共军的事,我去。”谭心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雪,“你们要是信我,就约束好弟兄,别再放一枪。要是不信,现在就把我绑了,交给上面领赏。” 没人动。 警卫排长把煮软的皮带捞出来,切成小块,分给每个人:“副军长,俺信你。俺爹是农民,他说过,不管谁当政,能让老百姓吃饱饭的,就是好队伍。咱跟共军打,打得地里荒了,家里人吃不饱,图啥?” 后半夜,谭心带着两个卫兵,举着块白布,走出了阵地。 雪还在下,把战壕里的血迹盖得严严实实。解放军的阵地就在对面三百米处,灯火稀疏,却透着股安稳劲。谭心走在雪地里,脚下咯吱作响,心里反倒踏实了——这是他打了这么多年仗,第一次觉得,往前走,不是走向死亡,是走向生路。 第二天清晨,72军的阵地升起了白旗。 解放军派来的代表走进帐篷时,带来了两袋白面和一车棉衣。谭心看着士兵们捧着热馒头,眼泪混着热气往下掉,突然明白:有些仗,不打,才是真正的胜利。 那些曾经扛着枪对峙的人,那天中午坐在了一起。 解放军的战士给72军的士兵端来热汤,张猛喝着汤,对身边的解放军连长说:“兄弟,以前对不住了。” 那连长笑了:“过去的就过去了,以后都是一家人,该一起把日子过好。” 雪停了,太阳露出点微光,照在陈官庄的土地上,亮得晃眼。 谭心知道,从今天起,这些弟兄不用再煮皮带了,不用再在雪地里冻僵了,他们可以回家,可以去种自己的地,去陪等他们的爹娘。 这或许就是打仗的终极意义——不是打赢谁,是为了有一天,再也不用打。 (信息来源:《淮海战役史料汇编》《72军起义纪实》)

0 阅读:103

猜你喜欢

勇敢小妹

勇敢小妹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