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一古董商在一50岁寡妇家借宿,炎热难耐,寡妇好心为他铺了一张凉席,他却说:“我出100元(买凉席),你愿意吗?” 烟台市博物馆里,象牙劈丝席躺在防弹玻璃柜中,长 205 厘米的席面泛着温润光泽,参观者难想它曾是孙秀英家的日常凉席。 1962 年夏夜,50 岁的孙秀英给借宿的古董商铺这张席子时,对方摸了摸席面突然说:“我出 100 元买它,你点头就能拿钱。” 孙秀英当时正靠做针线活维持生计,100 元够她买半年口粮,可她还是摇头:“这是我爹传的,给再多钱也不能卖。” 古董商不死心,掏出钱包又加 50 元,说这席子的 “人” 字形织纹绝非民间手艺,孙秀英却转身去厨房烧开水,不愿再谈。 她没跟古董商说,这席子藏着父亲临终前的嘱托 ——1930 年孙父病重,攥着她的手说:“席子要传下去,别让它丢了。” 孙父当年是黄县税务局局长,1910 年听说清宫太监卖宝贝,带着人找到当铺,见席子就知不一般,留下 200 大洋强行买下。 那时孙父只知道席子珍贵,却不知道这是雍正年间广东官员为讨好皇帝,用泰国象牙造的象牙劈丝席,全天下仅五件。 故宫博物院资料记载,造这席子要先把象牙用药水泡软,劈成 0.2 厘米宽的丝,再织成席,雍正见太奢侈就下旨禁造。 1900 年八国联军侵华,这席子被太监偷偷带出宫,先卖给当铺老板丁宝检,后被孙父买下,才算有了安稳归宿。 孙秀英从小就看着父亲把席子用锦缎包好,藏在楠木盒里,只有夏天最热时才拿出来用,用完必用软布擦三遍。 有次她女儿想拿席子铺在地上玩,被孙秀英严厉制止:“这席子比你爷爷的岁数还大,得好好护着。” 古董商离开后,村里人都说孙秀英傻,放着 150 元不赚,她却只是把席子擦干净,重新藏回箱底,没再多说。 1963 年春天,烟台博物馆专家找上门,说听说她有张 “特别的凉席”,想上门看看,孙秀英起初不愿:“这是自家东西,外人看啥?” 专家没放弃,隔三差五就来,有时帮她挑水,有时陪她聊天,慢慢说起文物保护的事:“这席子是国家的宝,放博物馆能好好保存。” 孙秀英听着专家说故宫里的象牙席曾被误当竹席,山东另一张曾被当普通凉席用,心里渐渐犯了嘀咕:“我能护好它一辈子吗?” 终于在一个雨天,她打开箱子,取出楠木盒,一层层揭开锦缎,象牙劈丝席的光泽让专家们当场屏住呼吸。 经鉴定,这席子是现存三件雍正象牙劈丝席之一,保存得比故宫那还完好,专家握着孙秀英的手说:“您护了它三十年,太不容易了。” 博物馆最终给了孙秀英 300 元征购款,她用这笔钱修了漏雨的屋顶,还给女儿扯了块新布做衣裳,心里却松了口气。 后来有人问她后悔吗?孙秀英说:“我爹让我传下去,交给国家,才能传得更久,让更多人看见。” 如今这张象牙劈丝席成了烟台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每天都有参观者对着它拍照,听讲解员说孙秀英的守护故事。 专家们还在研究席子的工艺,想弄明白古代工匠没精密仪器,怎么把坚硬象牙劈得比头发丝粗不了多少,却始终没完全解开。 孙秀英晚年搬进了女儿家,逢年过节就跟孙辈说:“你们去博物馆,能看见奶奶当年护着的席子,那是老祖宗的手艺。” 她活到 86 岁去世,临终前还念叨:“席子没丢就好。” 而那张三百年前的象牙席,仍在博物馆里,诉说着普通人的坚守。 主要信源:(齐鲁壹点——马未都在烟台看的“象牙席”,到底是件什么宝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