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王芳不顾父母的反对,嫁给大自己15岁的教授,但让王芳没想到的是从怀孕到生产,丈夫一次也没陪她去过医院,生孩子时丈夫也没来。 2006年北京的深夜,妇产医院的走廊格外安静。 王芳躺在床上,阵痛像潮水般阵阵袭来,攥着床单的手青筋凸起。 白色墙壁反射着冷光,护士的脚步声从远处传来又消失,偌大的病房里,只有她自己的呼吸声和心跳声。 作为《快乐生活一点通》的当红主持人,此刻她本该是聚光灯下的焦点,却独自迎来人生最关键的时刻。 她第三次掏出手机拨打丈夫田捷的电话,听筒里依然是冰冷的忙音。 此刻的田捷,正守在中科院实验室的精密仪器前,屏幕上跳动的实验数据关乎一项新能源材料的突破。 他口袋里的手机早已调成静音,实验记录本的空白处,写着“给王芳买红糖”的字样,那是早上出门前匆匆记下的。 这对夫妻的情感底色,从来都藏在各自的专注里。 2003年行业交流会,王芳作为《快乐生活一点通》新晋主持人分享民生节目创作心得,台下的田捷频频点头。 提问环节,他站起来说“您的节目里有生活科学逻辑”,一句话让王芳记住了这个眼神清亮的教授。 他们的第一次约会在中科院食堂,田捷点了两荤一素,拘谨地说“这里的菜少油健康”,王芳看着他餐盘里没动的肥肉,悄悄夹到自己碗里。 那时王芳的节目刚起步,经常熬夜改脚本,田捷就抱着电脑在演播厅外等她,屏幕上是未完成的实验报告。 她录节目到凌晨,他就买好热粥等在门口,听她吐槽难缠的嘉宾,偶尔插一句“用逻辑梳理沟通重点”,总能点醒她。 父母反对时,王芳把田捷的实验获奖证书摊在桌上,“他对学术的执着,和我对事业的拼劲一样”。 2004年领证那天,田捷给她买了支钢笔,“你的台词需要精准,就像我的实验数据”。 婚后的日子,是事业与生活的交织。 王芳的节目凭借接地气的风格火遍全国,收视率连续半年稳居同时段第一,她获得北京电视台年度最佳主持人时,奖杯是田捷帮她领的——那天她在外地录特别节目。 田捷在她获奖当晚,煮了碗面加个荷包蛋,“你的努力比奖杯沉”。 他的实验进入关键阶段,经常住在实验室,王芳就把洗好的衬衫叠好送过去,附张纸条“别忘吃维生素”。 有次田捷感冒发烧,王芳录节目间隙跑回家,把退烧药和粥放在实验室门口,没敲门就离开——她知道实验不能中断。 怀孕后,王芳没停过工作,她主持的亲子特别节目反响热烈,被评为年度民生创新节目。 每次产检她自己开车,病历本上的字迹工整,背面却写着田捷的实验进度节点,那是她怕错过他的重要时刻。 临产那天,田捷的实验终于取得突破,他攥着刚打印的报告冲向医院,走廊里听到女儿的哭声,腿一软差点摔倒。 他冲进病房时,王芳刚醒,看到他满是胡茬的脸和沾着试剂的白大褂,没生气,只是递过一杯温水“实验成了?”。 田捷把报告放在床头,“这是给女儿的见面礼”,那天他第一次给孩子换尿布,手忙脚乱却没喊一句累。 女儿满月时,田捷获得中科院年度青年科学家奖,领奖台上他说“感谢我的妻子,她是我最稳的支撑”。 王芳休完产假复工,推出个人访谈节目《王芳时间》,聚焦职场女性与家庭,开播即成为爆款。 田捷学会了合理分配时间,实验之余主动承担家务,他帮王芳整理访谈提纲,用科学逻辑帮她梳理嘉宾故事线。 有次王芳采访一位科学家,田捷提前给她讲相关领域知识,节目播出后被赞“专业且有温度”。 王芳转型当制片人后,打造的教育类节目获得国家级奖项,她出版的《亲子沟通秘籍》成为畅销书,累计销量超百万册。 他们的女儿田婉濛从小在演播厅和实验室间长大,既能跟着王芳主持小节目,也能帮田捷整理实验数据。 如今田捷依然痴迷学术,但会提前排好时间,陪妻女度假、参加家长会,学会了在实验室和家庭间找到平衡。 曾经反对的母亲,每次来北京都笑着说:“你这倔丫头,还真选对了人。” 王芳早已明白,婚姻从没有标准答案,所谓合适,不过是彼此理解着、包容着,把日子过成自己喜欢的模样。 主要信源:(猫眼娱乐——45岁主持人王芳晒新家,却暴露卧室只有单人床!网友:老公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