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李登辉上台后撤掉蒋氏父子的陵墓守卫,并且让人大肆破坏老蒋的雕像,宋美龄得知后愤怒不已,连夜告知蒋家:“该实现蒋氏父子的遗愿了。” 1996年,台湾政坛一场无声的风暴,彻底搅乱了蒋介石、蒋经国灵柩归葬大陆的最后希望。 这不是蒋家第一次动议移灵。 自两蒋离世,归葬大陆便是他们未说出口的遗愿,更是蒋家三代人跨越数十年的执念。 而就连远在美国的宋美龄远都不得不叹气:“该实现蒋氏父子的遗愿了。” 1946年,蒋介石站在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前,忽然停住脚步。 他吩咐随从在此建一座小亭,亲题“正气亭”。 这不是游兴所至,而是在为自己选墓地。 这位自认“中山先生正统传人”的浙江奉化人,早将身后事盘算了多年。 正气亭紧邻中山陵,地势略高于明孝陵却低于中山陵,“既示尊孙,亦压朱明”。 他还看中母亲王采玉墓旁的“弥勒佛肚脐眼”风水地,盼着“子随母葬,福泽延绵“。 更属意奉化响铃岗的仁湖,那里“九龟戏水”,是风水先生口中“藏风聚气”的吉壤。 只是1949年仓促赴台,所有规划都成了纸上谈兵。 退居台湾后,他在桃园大溪见山水酷似溪口,便改地名“慈湖”,并留下遗言:“生不能归乡,死暂厝于此,待复大陆,再迁南京中山陵旁。” 1975年,蒋介石临终前最后一句话,仍是“灵柩暂放慈湖,勿入土”。 若说蒋介石的遗愿带着政治象征,蒋经国的托付则更像普通人的孝心。 他在世时多次向弟弟蒋纬国坦言:“我活着是‘总统’,死了就是普通人。不必大办丧事,能葬在生母毛福梅身边,便知足了。” 毛福梅的墓在奉化溪口镇,是他血脉的起点。 这位没读过多少书的农村妇女,独自拉扯他长大,却在1939年被日军飞机炸死于丰镐房。 1988年蒋经国离世时,两岸隔绝未通,归葬母亲身侧成了奢望。 灵柩暂厝大溪陵寝,与父亲一样,成了“暂厝”的游子。 两蒋灵柩暂厝台湾的日子里,蒋家始终不安。 若按传统,“入土为安”是对逝者的基本告慰,更别说蒋家还盼着借移灵缓和两岸关系。 转折点出现在1996年。 李登辉主政后,表面每日上班前向蒋经国灵前默哀,私下却加速“去蒋化”。 默许铜像被污损破坏,起用“台独”背景人士。 甚至将流亡美国的彭明敏奉为上宾。 对蒋家而言,更刺痛的是两蒋陵墓成了“去中国化”的障碍。 这时候,蒋纬国最先坐不住。 他在国民党会议上公开提议:“成立委员会,推动两蒋移灵大陆,既是对先人的尊重,也能为两岸统一铺路。” 但李登辉阳奉阴违,另组“移灵小组”,表面研究,实则拖延。 蒋经国之子蒋孝勇更直接。 他带着儿子跪爬溪口祖坟的600级台阶,烧纸叩拜,回台后公开呼吁:“祖父和父亲的最大心愿,我们这一代必须完成。” 可惜天不假年,蒋纬国、蒋孝勇相继离世,移灵失去最有力的推动者。 事实上,大陆从未关闭归葬之门。 198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致信蒋经国:“待两岸统一,定送经国先生灵柩回乡,奉化、南京、庐山,任选一处。” 1987年,蒋经国表侄冯洪志到奉化,在毛福梅墓前挖一抔土,带到台湾时,蒋经国捧土落泪。 但政治现实始终横亘。 2007年陈水扁当局撤除慈湖守卫,强令蒋家迁灵。 2018年抗议者闯入陵寝泼漆,守卫竟未阻止。 蒋家后人叹:“留在台湾,怕被羞辱;迁回大陆,又恐被曲解为‘统战工具’。” 宋美龄晚年曾向蒋家后人交代:“若蒋介石归葬南京,我愿随葬上海;若回奉化,我陪他左右。” 但这位跨越三个世纪的老人,终究没能等到那一天。 如今,两蒋灵柩仍停在台湾。 但鲜少有人会关注到这两个曾在台湾执政近半世纪的老人,为何至死未能“回家”? 或许答案藏在历史的褶皱里。 他们一生以“中国正统”自居,抗拒分裂,而阻碍他们归乡的,恰恰是那些试图割裂历史的人。 两蒋未圆的归乡梦,何尝不是两岸未全的团圆? 正如学者所言:“灵柩何时入土,要看两岸何时真正融合。待那一天,青山埋骨,方得圆满。” 主要信源:(华夏经纬网——李登辉与国民党的恩怨情仇)

用户10xxx47
经国先生选辉哥做继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