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385年,黄子澄殿试夺魁,朱元璋问了他一个奇怪的问题:“在你们老家,一

韫晓生 2025-11-07 12:32:08

[太阳]1385年,黄子澄殿试夺魁,朱元璋问了他一个奇怪的问题:“在你们老家,一亩地能收多少粮食?”黄子澄愣了,他家境优渥,自幼读书,哪里种过地?支支吾吾回答:“惭愧,我不知道。”朱元璋慢悠悠说道,“你有才华,但只会读书。状元就算了吧!”   (信息来源:网易——黄子澄:4年抱死忠,3次误山河,他的一腔热血,让建文帝万劫不复)   1385 年的南京,这座从战乱中复苏的都城,街头巷尾满是蓬勃生机。可皇宫深处的奉天殿内,气氛却庄重得让人不敢喘大气。   全国瞩目的科举殿试已进入最后关头,御试环节正在进行,几位过关斩将的考生肃立阶下,命运就握在龙椅上那位帝王的手中。   端坐龙椅的朱元璋,眼睛锐利如鹰,扫过阶下学子时,带着几分审视与期许。这位开国皇帝,打小种过田、挨过饿,深知百姓疾苦是江山根基,对科举取士有着自己的规矩。   人群中,江西分宜来的黄子澄格外打眼。他生在书香门第,家境殷实,打小就被家人围着督促读书,经史子集背得滚瓜烂熟,几乎没踏出过书斋半步。   从乡试到会试,他一路顺风顺水,殿试策论更是写得文采飞扬,引经据典恰到好处,读卷官们看了个个点头称赞,直接把他列为第一,妥妥的状元苗子。   朱元璋翻看他的试卷时,也忍不住夸了句 “文理通达,识见高远”,语气里满是对这青年才俊的欣赏。   御试一开始,朱元璋和黄子澄聊起策论里的治国想法,黄子澄说得条理清晰,句句都踩在点子上,更让朱元璋觉得这孩子确实有才。   就在殿里所有人都觉得御试要圆满结束,就等尘埃落定时,朱元璋话锋忽然一转,语气平和却带着几分探究,问起了一个意料之外的问题。   这个问题来得太过突然,完全超出了黄子澄的准备范围,他瞬间愣在原地,脸上的自信与从容荡然无存。自幼埋首书斋的他,别说下地耕种,就连田埂都极少踏足,哪知道这些?   他脑海中飞速思索,想要编造一个数字蒙混过关,可转念一想,朱元璋出身农家,对农事了如指掌,任何虚假的回答都难逃他的法眼,弄不好还会因欺君之罪获咎。   左右为难之下,黄子澄的脸颊涨得通红,只能躬身拱手,声音带着几分羞愧与局促:“启禀陛下,臣…… 臣惭愧,实不知晓。”   奉天殿里的空气一下子凝固了,旁边的官员们都屏住了呼吸,谁也没料到这位准状元会在这么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上栽跟头。   朱元璋脸上的笑容慢慢淡了下去,语气却依旧平静,慢悠悠地说着,“你有才华,这一点毋庸置疑,可你只会读书,眼里却没有百姓的生计。”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殿内众人,语气里带着几分感慨,说起自己从布衣起身的经历,深知种地的艰难。   天下百姓十有八九是农民,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的收成不光关系着一家人能不能吃饱饭,更是朝廷赋税的根本,是江山社稷的根基。   在他看来,读书人要是只死啃圣贤书,对民间疾苦一无所知,就算当了官,也没法体恤百姓、治理好一方,这样的状元,他不能要。   这番话说得字字恳切,既点醒了黄子澄,也让在场的人都明白了帝王的用心。   话音刚落,朱元璋拿起朱笔,在殿试榜单上轻轻一划,就把黄子澄的名字从第一名改成了第三名。原本板上钉钉的状元,就这么变成了探花。   黄子澄站在原地,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有失落,有不甘,但更多的是深深的羞愧和警醒。   那一刻,他收起了文人的清高和浮躁,真切意识到书本上的治国之道终究是纸上谈兵,只有扎根现实、了解民生,才能真正实现经世济民的抱负。   御试结束后,黄子澄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虽然没拿到状元头衔,但这次经历成了他人生中最深刻的一课。   在翰林院任职时,他不再只埋首书堆,而是主动关注民间动态,经常找来自基层的官员请教农事、赋税这些实际问题,闲暇时,他走访南京周边的乡村,亲眼看看农民耕种的艰辛不易。   后来,他成了皇太孙朱允炆的老师,讲学时始终没忘朱元璋的教诲,不光传授经史知识,还常结合民间疾苦,教导朱允炆要体恤民情、重视农桑。   后来参与朝政,黄子澄也一直保持着务实的态度,遇到决策难题时,总会先想想百姓的实际利益,再也不敢仅凭书本知识妄下判断。   洪武十八年的这场殿试插曲,看似是一次意外的状元易主,实则藏着朱元璋深刻的治国智慧。真正的人才不光要有满腹经纶,更要有心怀天下的格局和体察民生的情怀。   黄子澄的经历成了后世为官者的一面镜子,不管才华多高、学问多深,要是脱离现实、不懂民生,终究难以担当治国理政的重任。

0 阅读:1

猜你喜欢

韫晓生

韫晓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