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高级将领胡琏的孙女胡敏珍,2025年9月15日来到了她爷爷胡琏的老家,陕西

松林中静思的隐士 2025-11-05 22:25:40

国民党高级将领胡琏的孙女胡敏珍,2025年9月15日来到了她爷爷胡琏的老家,陕西省,渭南市华县祭祖。鉴于胡链这个人物的特殊性,渭南市政府未派随同。 这天的渭南市华州区(2016年1月华县正式更名为华州区)秋高气爽,胡敏珍一身素净衣裳,手里捧着一束白色菊花,在几位当地宗亲的陪同下走进了胡氏祖祠。没有警车开道,没有官方迎接仪式,只有祠堂门口挂着的“胡氏宗亲欢迎游子归乡”的红色横幅,透着朴素的暖意。她缓缓走到祖先牌位前,恭恭敬敬地献上鲜花,点燃三炷香,深深鞠躬三次,眼眶微微泛红。“爷爷,我带着您的心愿回来了,回到咱们真正的根上了。”轻声的呢喃,在安静的祠堂里格外清晰。 要知道,胡琏的一生确实充满争议,这也是此次官方未派随同的核心原因。1907年,他出生在这片关中土地,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与林彪、张灵甫同为同窗。抗日战争时期,他是战功赫赫的英雄,1943年石牌战役中,他写下遗书率部死守要塞,与日军殊死搏斗,最终守住了川渝大后方,这场战役被誉为“东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他也因此获得青天白日勋章,成为公认的抗日悍将。可抗战胜利后,他站到了人民的对立面,成为内战中的急先锋,其指挥的第十八军是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在淮海战役等战役中与解放军多次交手,给革命事业带来不小阻碍。这样的双重身份,让历史对他的评价始终复杂,官方保持审慎态度也在情理之中。 胡敏珍此次回乡,却带着纯粹的寻根之心和对和平的期许。作为胡琏将军和平公益促进会理事长,这些年她频繁往返两岸,做过最有意义的事,就是把客死台湾的陕西老兵骨灰带回故土安葬。这次祭祖,她特意带来了爷爷晚年的日记复印件,日记里详细记载着胡氏家谱的脉络,还有对家乡麦田、渭河的思念,字里行间满是未能落叶归根的遗憾。“爷爷晚年常对着大陆的方向发呆,他总说自己是关中汉子,最终却只能魂守金门。”祭祖现场,胡敏珍给宗亲们翻看日记,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伤感。 宗亲们对她的到来格外热情。几位年过八旬的老人还记得胡琏年轻时离家的模样,拉着胡敏珍的手细说往事:“你爷爷当年是背着包袱走的,说要去外面闯出息,没想到这一去就再也没回来。”他们端出刚泡好的茯茶,摆上关中特色的油饼、甑糕,让远来的亲人尝尝家乡味道。胡敏珍一一接过,细细品尝,眼眶再次湿润:“这味道,和爷爷日记里写的一模一样。”祭祖间隙,她还去了胡琏的故居遗址,如今那里已变成一片农田,她蹲下身,抓起一把泥土,小心翼翼地装进随身的小盒子里——这是要带回台湾,撒在爷爷海葬的金门海域,了却他“魂归故土”的心愿。 其实,类似的两岸宗亲寻根活动近年来并不少见。不久前,国民党新副主席张荣恭就曾携子回到福建漳州祭祖,乡亲们敲锣打鼓迎接,场面十分热闹。这些活动没有复杂的政治色彩,只有血脉相连的亲情。胡敏珍此次祭祖,也延续了这样的民间交流底色。她没有发表任何政治言论,只是专注于祭拜先祖、联络宗亲,还和当地达成共识,未来要整理胡氏家谱,搭建两岸宗亲交流的平台。 渭南市政府的“未派随同”,看似是一种距离感,实则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民间交流的包容。官方不介入,让这场祭祖回归了最本真的亲情属性,反而更利于两岸同胞的自然沟通。毕竟,历史的分歧不能否定血脉的相连,胡琏的功过自有历史定论,但他的后代追寻根脉、期盼和平的心愿,值得被尊重。 胡敏珍在离开华州前,特意去了石牌战役纪念馆在当地设立的分支展区。看着爷爷当年作战的照片,她感慨道:“战争带给民族太多伤痛,不管是过去的恩怨,还是现在的隔阂,都该通过交流化解。”她的言行,恰是对爷爷晚年遗憾的弥补,也是对两岸和平的践行。 血脉是割不断的纽带,历史是用来借鉴的镜子。胡敏珍的华州祭祖,无关政治立场,只为寻根问祖、传承亲情。它告诉我们,两岸同胞同根同源,无论历史有过怎样的曲折,和平交流、守望相助才是人心所向。尊重每一份寻根的心愿,包容每一次民间的互动,才能让两岸的距离越来越近。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松林中静思的隐士

松林中静思的隐士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