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抗美援朝时期,蒋介石在台湾家里得到了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原本以为蒋介石会“幸灾乐祸”,但是蒋介石并没有,反而是在宋美龄休息以后,找到儿子蒋经国彻夜长谈。 1950年的一个冬夜,台北的气候有些湿冷,一份急电打破了蒋介石官邸的宁静,上面只有寥寥数语,却如千钧重石: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在朝鲜战场阵亡。 下属们本以为会在领袖的脸上看到一丝快意,但其实并没有,蒋介石脸上没有任何表情,既非喜悦,也非悲伤,而是一种深邃的沉默,他挥了挥手独自走进了书房,将自己关了起来。 那个晚上,等宋美龄歇下后,他把蒋经国叫到了跟前,父子俩的这次谈话持续了整整一夜,令人出乎意料的是,这场谈话中没有半分责备或情绪失控,更多时候是蒋介石在倾听,偶尔点点头,陷入长久的思考。 他想不明白,在他眼中,毛泽东一直是个“山沟里的土包子”,一个精于权术的人,并不足为惧,即便自己兵败退台,他喊出的“五年反攻大陆”也并非全是空话,那份自信根植于骨髓。 可这件事,让他第一次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他扪心自问,如果换作是自己,会把经国送上战场吗?答案是绝无可能。 抗战最艰难的时候,他都把儿子安排在后方管后勤,处理地方事务,绝不让他去冒生命危险,因为经国是他的延续,是“蒋家王朝”的未来。 然而,毛泽东居然同意了,他不仅同意毛岸英上战场,还支持儿子这个决定,在噩耗传来时,他对外只是淡淡一句“打仗总是要死人的”,这是一种怎样的胸襟,或者说,是一种怎样的“狠心”? 蒋介石想起了两个儿子从苏联回国后的不同境遇,他让蒋经国回到溪口老家,天天捧着《孟子》和王阳明心学去读,目的就是要洗掉他脑子里的苏联思想,让他明白自己是“领袖之子”,要有一套中国化的统治思维。 毛泽东却恰恰相反。他把毛岸英安排到工厂当工人,送到乡下学种地,让他干最累的体力活,一个留过洋的高材生住普通宿舍,甚至在中南海扫地,没有任何官衔和特权,蒋介石一度觉得这种做法简直是“多此一举”。 现在,他似乎有些明白了,蒋经国的路是他亲手铺就的康庄大道,党内谁都知道这是“太子”,是未来的接班人,而毛岸英却被他父亲要求,去做一个最普通的劳动者,一个与人民无异的战士。 这场父子夜谈的最后,蒋介石拍了拍儿子的肩膀,轻声说了一句:“你要好好的。”这话里有父爱,有期许,但或许还有一丝连他自己都没察觉的彷徨。 他终于懂得为什么自己会输掉大陆,当一个领袖愿意把自己的儿子,也当作人民的儿子一样献给国家时,人民怎么会不拥护他呢?那种“舍得”,是他做不到的。 许多年后,当有人再次提起那段往事,蒋介石曾有过一句评价,他说的不是毛泽东,而是那个年轻人:“这孩子,是个好兵。”这句跨越了仇恨的赞许或许是一个旧时代统治者,对一种他永远无法企及的“公天下”精神最由衷的致意。 参考资料: 毛泽东VS蒋介石的“家与国”,人民日报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