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投资大师巴菲特直言不讳地说,韩国人非常的愚蠢,他们竟然放弃了汉字,不再使用汉

松林中静思的隐士 2025-11-05 20:24:14

美国投资大师巴菲特直言不讳地说,韩国人非常的愚蠢,他们竟然放弃了汉字,不再使用汉字。汉字是连接日本韩国和中国的一种方式。可是他们却放弃了。 这事儿说起来,其实藏着韩国百年的文化纠结,巴菲特的“直言不讳”,看似尖锐,却戳中了文化传承的核心痛点。很多人不知道,韩国使用汉字的历史长达两千多年,从三国时期开始,汉字就是官方文字、学术载体,甚至日常书写的主流。古代朝鲜的史书《三国史记》《高丽史》全是用汉字编撰,宫殿匾额、碑刻铭文,就连普通百姓的族谱,也清一色是汉字记录。可以说,汉字是韩国文化的“根”,更是连接东亚三国的文化纽带。 韩国放弃汉字,并非一时冲动。最关键的转折点在20世纪中期,二战结束后,韩国掀起民族主义浪潮,为了摆脱殖民历史影响、强化民族认同,政府开始推行“韩文专用政策”。1948年制定的《韩文专用法》,要求官方文件、教育体系全面禁用汉字,只使用谚文(韩文)。到了1970年,朴正熙政府更是下令,小学教育完全废除汉字教学,中学仅保留少量汉字课程。这一系列政策下来,短短几十年,汉字在韩国几乎被“扫地出门”。 可他们没料到,放弃汉字的代价,远比想象中沉重。谚文是表音文字,最大的问题就是同音异义现象严重。比如“가”这个音节,既可以是“家”“佳”“加”,也可以是“街”“阶”“皆”,没有汉字辅助,光靠发音根本无法准确区分。现在韩国年轻人看新闻、读文件,经常因为词汇歧义闹笑话;更严重的是,他们连自己的历史都看不懂了——那些用汉字书写的古籍、族谱、碑刻,对他们来说就像“天书”,想要研究本国历史,必须先学汉字,或者依赖翻译,这让韩国的历史研究陷入了尴尬的困境。 巴菲特说汉字是“连接中日韩的方式”,这话一点不假。东亚三国的文化交流,几千年来都离不开汉字。日本至今保留着2000多个常用汉字,中日两国人哪怕语言不通,写汉字也能大致沟通;而韩国放弃汉字后,与中日的文化隔阂明显加深。比如同样是儒家经典《论语》,中日学生能直接阅读原文片段,韩国学生却只能看谚文翻译版,失去了对原文意境的直接体悟。更有意思的是,韩国的很多传统节日、礼仪习俗,根源都在汉字文化圈,现在年轻人因为不懂汉字,连节日的由来、习俗的寓意都一知半解,文化传承成了“无源之水”。 这些年,韩国国内也开始反思“去汉字化”的弊端。2019年,韩国教育部修改课程标准,要求小学从三年级开始教授1000个基础汉字;2023年,韩国国会甚至提出法案,建议在官方文件、公共标识中恢复部分汉字使用。可积重难返,现在韩国年轻人的汉字水平普遍低下,能熟练读写3000个以上常用汉字的人不足5%,想要重新拾起这门“文化纽带”,难度极大。 巴菲特作为投资大师,看问题向来直击本质。他口中的“愚蠢”,并非否定韩国的民族选择,而是惋惜他们为了短期的民族认同,放弃了长远的文化财富。汉字从来不是某一个国家的专属,而是东亚文明共同的遗产,它承载着三国共同的历史记忆、价值观念,是跨越语言的沟通桥梁。放弃汉字,本质上是切断了与自身历史、与东亚文明的深层连接。 其实,文化传承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日本保留汉字,没有影响其民族认同;中国使用简体汉字,依然延续了文化根脉。真正的民族自信,不是否定过去的文化纽带,而是在传承中发展、在包容中成长。韩国的经历恰恰证明,抛弃承载千年文明的文字,最终只会陷入文化断层的困境。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83
松林中静思的隐士

松林中静思的隐士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