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日本专家抛弃日本涌入中国,表面为了赚钱,实则另有目的? 这些人中,有光催化领域的泰斗,有脑神经研究的权威,还有曾经在日本科研界叱咤风云的各路“大牛”。他们为什么会选择离开日本?又为什么会选择中国?这到底是中国科研的胜利,还是日本科研的无奈? 更有意思的是,日本媒体比我们还上心,《朝日新闻》专门刊文追问“他们为什么奔向中国”,连《日经新闻》都忍不住预测这种人才流动会持续十年。 最轰动的要数“光催化之父”藤岛昭的到来,这位拿过“诺奖风向标”引文桂冠奖的科学家,2021年带着40多人的核心团队全职加入上海理工大学,这事在中日科研圈都炸开了锅。 他在日本研究光催化技术半个多世纪,早就发现了二氧化钛能分解水的“本多-藤岛效应”,可一直卡在效率低、难落地的瓶颈。 在日本想推进研究太难,2018年日本整个科技研发经费还不到中国的七分之一,连实验设备更新都要反复申请。而上海这边直接给他建了专属研究院,联合政府砸了数十亿日元经费,这种支持力度在日本想都不敢想。 不只是藤岛昭这样的诺奖级人物,年轻研究员也在往中国跑。有位30多岁的日本学者,在国立大学应聘副教授屡屡碰壁,后来被中国教授的招募打动,带着家人来华任职。 他后来发现,中国科研圈的氛围完全不一样,研究人员不管资历高低都能随时交流,在社交软件上抛个问题立刻有人回应,不像日本高校那样等级森严,教授更像“一国一城之主”。 还有研究空间等离子体物理学的野和田基晴,在北大做博士后后留在山东大学十几年,他最看重的是这里的横向交流活力,觉得这种开放氛围比单纯给钱更重要。 日本媒体扒出的数据更直观:过去十年,超2万名日籍科学家选择来中国搞科研。背后的原因其实很现实,日本65岁强制退休的规定,让很多还想做事的资深专家没了舞台,而中国根本没有这样的年龄限制。 加上日本经济低迷导致科研经费连年缩水,连退休教授想继续做实验,都找不到场地和资金支持。反观中国,20年里研发费用涨了13倍,2019年科研经费就接近5200亿美元,更别说简化居留流程、提供专项补贴这些针对海外人才的政策。 这些专家来华后,不少研究都有了新突破。藤岛昭团队带来的光催化技术体系,直接帮中国跳过了从零摸索的阶段,中科院团队借助他的理论,2024年在郑州建成了兆瓦级光催化制氢示范线,把产氢成本压到了12元每公斤。 还有个生物医药团队,在日本因经费耗尽差点夭折的护肝技术,来华后落地京东半年就创下上亿营收,还收获了不少用户的正面反馈。这种“实验室想法能快速变成产品”的转化能力,正是日本科研界缺失的。 日本政府也想挽回,推出“精英大学”战略每年投20亿美元,可日元贬值、经济萎缩让这个计划前景不明,连《Nature》杂志都直言“未必可行”。而中国这边,从光催化涂层净化空气到新能源制氢,日本专家带来的技术正在融入日常,这种合作带来的改变,比单纯讨论“目的”要实在得多。 官方信源: 环球网:《日媒:日本专家点赞中国科研氛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