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朝鲜半岛一分为二后,两国不约而同地开展了废除汉字的运动,可走着走着就

康安说历史 2025-11-04 13:00:58

1948 年朝鲜半岛一分为二后,两国不约而同地开展了废除汉字的运动,可走着走着就分出了截然不同的路数 —— 北边的朝鲜下手决绝,恨不得把用了两千年的汉字从生活里连根拔起;南边的韩国虽说也想撇清关系,却总在现实面前留了三分余地,没把路走死。 朝鲜那股狠劲真是少见,刚建国就把废除汉字当成了立国立民的大事。1949 年干脆下了死命令,谚文成了唯一的官方文字,半点商量的余地都没有。 那会儿的平壤街头,铁匠铺的炉火整夜不熄,全在赶制新的谚文招牌,原来写着 “绸缎庄”“药铺” 的汉字牌匾全被拆下来当柴烧。 印刷厂更是忙得脚不沾地,堆积如山的汉字铅字被倒进熔炉,换成了新的谚文字块,连 “平壤”“开城” 这些叫了千百年的地名,都不准再用汉字书写。 更让人揪心的是民间,普通人写家信敢用一个汉字,要是被发现了,罚款、扣工分都是轻的,严重的还要被拉去参加 “思想学习”,街坊邻居都得跟着受教育。 学校里更彻底,从小学到高中的汉文课全停了,老秀才们藏着的《论语》《孟子》都得锁进箱子,谁敢偷偷教孩子认汉字,饭碗保不住不说,还得落个 “传播外来文化” 的罪名。 可有意思的是,朝鲜一边在公共场合把汉字赶尽杀绝,一边又在教育里悄悄留了后手。后来人们才知道,他们要求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学汉字,初中毕业得掌握 2000 个常用字,上了大学还得再学 1000 个。 这哪儿是废除啊,分明是把汉字藏进了课堂的 “保险柜” 里。可这种 “偷偷学、不准用” 的规矩实在别扭,学生们背了一肚子汉字,出门连个汉字招牌都见不着,时间长了全成了 “哑巴汉字”,看着古籍上的字认识,却没法真正融进生活,文化传承硬生生断了半截。 南边的韩国虽说也喊着废汉字,可下手明显软了不少,没像北边那样一棍子打死。1948 年出台的《韩文专用法》看着挺硬气,其实留了活口 —— 允许在谚文后面用括号标注汉字,等于给汉字找了个 “藏身之处”。 街头的店铺更是没把规矩当回事,明洞的绸缎铺、东大门的杂货店,招牌上依旧是 “某某号”“某某铺” 的汉字,顶多在旁边加行谚文,官府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那会儿的韩国报纸更逗,头版标题用谚文,可关键的人名、地名后面总得跟着括号,里面藏着汉字,生怕读者看混了,毕竟 “李敏镐” 和 “李敏豪” 在韩文里根本没区别。 韩国后来也试过硬来,1970 年朴正熙政府非要搞 “国语纯化运动”,下令小学取消汉字课,连古迹的汉字牌匾都要换成谚文,可没多久就撞了南墙。 最典型的就是 2010 年修复光华门,到底用韩文还是汉字牌匾,整个韩国吵翻了天,最后文化财厅没办法,只能顶着压力恢复汉字原版 —— 总不能让祖宗留下的地标连名字都认不出吧。 更打脸的是 2004 年那起高铁事故,韩文里 “防水” 和 “放水” 发音一模一样,施工队看混了指令,直接导致 15 万根枕木报废,损失惨重。这一下大家才醒过神来,没了汉字当 “拐棍”,纯表音的韩文根本扛不住事儿。 到现在韩国人也没彻底摆脱汉字,身份证上必须标注汉字姓名,全国 5200 万人里 98% 都得这么办,不然 “金敏智”“金旼知” 根本分不清谁是谁。 婚礼上的礼金袋更离不开汉字,年轻人写不出自己的汉字名字,只能捧着字典查半天,有的干脆找老人代笔,尴尬得不行。就连三星、LG 这些大公司,logo 和标语里还留着 “三星”“为顾客创造价值” 的汉字,没人敢真的全换成谚文。 2019 年二十位前总理联名请愿,要求恢复小学汉字教育,每年参加汉字能力检定考试的人都突破百万,这哪是废除汉字,分明是悄悄捡了回来。 说到底,两国当初废汉字都是为了争口气,摆脱过去的文化依附,可走着走着就看出了差别。朝鲜的决绝里藏着对民族独立的极致渴求,却差点把两千年的文化根脉给断了。 韩国的温和看似犹豫,反倒因务实保住了文化的火种。现在再看,汉字哪是说废就能废的? 那些刻在古籍里、融在习俗中的汉字,早成了半岛文化的一部分。就像老人们常说的,根断了,人就飘了,这或许就是韩国偷偷捡回汉字,朝鲜在课堂里藏着汉字的真正原因吧。

0 阅读:187
康安说历史

康安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