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文工程已有30年历史AI时代你由什么构成ContextEngineerin

量子位看科技 2025-11-02 16:52:51

上下文工程已有30年历史AI时代你由什么构成

Context Engineering(上下文工程),其实已经有30年历史——早在GPT出现之前,甚至还没智能手机的时候,研究者们就已经在研究如何让机器「理解人」。

1994年,Bill Schilit提出context-aware computing;2000年,Anind Dey开发了Context Toolkit框架,试图让计算机在检测用户位置、时间和行为的基础上,自动提供服务。

他们的目标和今天的ChatGPT并没有本质区别:让机器理解你,主动为你服务。

今天,上下文工程进入2.0时代。来自上海创智学院刘鹏飞团队的新论文提出:上下文工程的核心任务是「熵减少」——把人类模糊、高维的信息压缩为机器能消化的结构化表示。

简单来说,就是让AI理解人类说的「我有点冷」=「关窗/加衣服/调温」。这个过程中牵涉的信息提取、意图推断、行为预测,全都属于上下文工程的范畴。

从1990年代的传感器+规则引擎,到现在的大模型+prompt工程,每一次认知鸿沟的缩小,都会带来一次交互范式的革命。

刘鹏飞团队在论文中把上下文工程拆成三个关键模块:

- 收集:设备越多,触角越多,上下文越丰富;

- 管理:怎么分类、抽象、归纳人类行为中的关键信息;

- 使用:上下文怎么喂给模型,怎么影响行为,怎么跨智能体协作。

而AI越聪明,上下文工程反而越复杂——因为你要面对的选择也越来越多。用哪些上下文?保留哪些细节?扔掉哪些冗余?这些都需要设计。

更长远来看,研究者提出了一个很大胆的假设:未来,人的身份可能由其上下文构成。

AI不再只等待你的命令,而是基于你的历史行为,模拟你、协作你、甚至替代你。

当一个员工离职,他的「上下文表示」可能还留在公司系统中,被新AI同事调用、对话、接棒任务。

正如论文中所写:你在不断书写上下文,而上下文,也正在定义你。

参考资料:

论文:arxiv.org/pdf/2510.26493

项目:github.com/GAIR-NLP/Context-Engineering-2.0

交互平台:www.opensii.ai

0 阅读:2
量子位看科技

量子位看科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