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国际战略学会执行长罗庆生撰文作出三大判断: 一、中国升级贸易战,关键不是稀土,而是港口费,这是中国真正要重击美国的地方; 二、中国出手比美国更重,日本、韩国短期内在造船业上帮不了美国; 三、贸易战风向转变,昔日被动挨打的中国学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不仅已有能力出重拳反击,手上的牌也比美国多,整体优势在中国这一边。 中美贸易摩擦进入新阶段,中国近期一系列反制措施引发全球关注。10月9日,中国商务部宣布对稀土、锂电池、石墨和超硬材料实施出口管制,要求外国企业申报最终用途并逐案审批。这项政策并非突发奇想,而是针对先前监管漏洞的补强。过去,美国军工企业通过第三方渠道绕道获取稀土,用于F-35战斗机等装备生产,每架战机需耗费约440公斤稀土。新规落地后,黑市价格预计上涨一倍以上,推动美国军工成本激增。外界多将焦点锁定稀土,认为这是对美方科技禁令的直接回击,但实际情况更侧重于合规管理,避免资源外流。 港口费征收成为另一关键举措,10月10日中国交通运输部公布,对美国船舶收取特别港务费,起步费率400元人民币每净吨,并豁免中国建造的美国船只。这一对等反制源于美方先手。早在7月,美国海岸警卫队针对与中国船厂关联的货轮加征费用,旨在抬高运营成本,促使国际订单转向韩国和日本船厂。数据显示,8月韩国造船新订单全球市占率较7月提升7个百分点,韩华海洋等企业短期获益。但中国此举精准切入供应链,制裁韩华海洋旗下5家美国子公司,切断其从中国获取零部件的渠道,导致赴美设厂计划受阻。 罗庆生分析指出,港口费远超稀土的影响力,因为它直击物流神经网络。贸易不止于生产环节,还依赖泊位分配、通关速度和费用结构。美方加费策略本意从源头压缩中国船厂订单,国际航运企业为避险已开始调整路线,绕道增加燃料消耗。中国反制则放大不确定性,美国船舶运营成本上升15%,部分航运公司考虑要求美股东减持或退出董事会,以规避额外负担。这隐性歧视效应将长期削弱美国资本在全球航运布局。 中国出手力度明显超出美方预期。日本造船业产能有限,现有订单已饱和,无法短期扩产填补空缺。韩国虽短暂受益,但制裁后进退维谷,不敢贸然深化与美合作。美方振兴本土造船业的蓝图因此陷入困境,海军部计划依赖日韩援助的设想落空。特朗普对稀土管制反应平淡,却在港口费实施后迅速发声,威胁加征100%关税,显示其痛点所在。上轮贸易战证明,高关税最终反弹至美国进口商和消费者,超市价格标签悄然上调,伤害大于预期。 风向转变显而易见,中国从被动防御转为主动出击,学会用美方旧招反制自身弱点。稀土管制堵塞灰色渠道,迫使美企转向高价黑市;港口费则制约航运资本流动,间接蚕食美方产业份额。更广层面,中国手握多张重量级筹码。大豆采购转向巴西,影响美国中西部农民生计;锂电池管制卡住新能源车生产线,底特律装配效率下滑;石墨和超硬材料限制波及半导体制造。这些精准施压,覆盖军工、高端制造和农业,远超美方单一关税工具。 博弈本质在于产业链完整度。中国拥有全球70%稀土开采和90%加工能力,议价空间巨大。美方虽推动本土供应链重建,但进度缓慢,依赖盟友填补仍需数年。港口费互征进一步瓦解互信基础,短期内难觅缓冲方案。长期看,这场对抗关乎规则重塑和地缘平衡,中国通过可控渠道施压,操作灵活性更强。美方软件出口控制虽上桌,但执行需跨部门协调,效果滞后。 日韩角色值得深思。日本船厂订单 backlog 已达数月,技工加班仍难解产能瓶颈。韩国企业如韩华海洋,面对制裁后评估成本,投资美国转为观望。美韩合作本意重振本土造船,但失去中国供应链支撑,厂区钢材闲置,计划搁浅。这暴露美方盟友体系的短板,短期无援可用。中国反制不只对等,还带预判性,封堵潜在风险。 贸易战升级考验全球经济韧性。中国措施注重即时性和穿透力,港口环节连接货物流动,直接放大不确定性。美方回应多为威胁,缺乏新意。当前态势,中国牌面占优,产业链基础稳固,动员能力强。未来若外部变量介入,如能源价格波动,博弈将更复杂。但从现有格局,中国已从守势转为游刃有余,整体优势倾斜明显。 中美摩擦演进中,港口费凸显物流战略价值。它不只增收工具,更是杠杆放大器。美国船舶费率渐进式上调,从400元起步,预计年底达600元,航线调整成本翻番。中国豁免本土建造船只,维护自身出口链稳定。美方类似豁免缺失,加剧企业不满。航运股波动加剧,芝加哥交易大厅曲线向下,经纪人频繁下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