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刚把中资芯片厂强制接管,中国反手就把仓库大门上锁——安世半导体惠州、上海两大基地里价值数亿美元的晶圆、封装件,如今一箱也飞不出保税区。荷兰正连夜跟中方部委商量豁免,语气急得冒烟。 安世半导体的前身是飞利浦的半导体部门,创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已有六十多年历史。它专注于功率半导体和模拟芯片生产,年营收超过140亿欧元,其中欧洲汽车行业占比近四成。2019年,中国闻泰科技以约36亿美元完成收购,这笔交易经过严格审查,旨在整合全球资源。收购后,安世在荷兰奈梅亨总部保留核心研发,在中国惠州和上海设有封装测试基地。这些基地处理全球产能的七成,每月输出数十亿颗芯片,直接供应大众、宝马等车企的电子控制单元和传感器。欧洲车厂高度依赖这些供应链,因为上游晶圆多在德国和英国生产,下游封装测试则离不开中国高效产能。 这条链条看似稳固,却在2025年9月底被打破。荷兰经济事务部援引冷战时期《商品供应法》,以治理缺陷和国家安全为由,冻结安世资产,罢免中国籍首席执行官张学政,并将99%股份托管给第三方。表面上看,这是维护欧洲经济安全的常规操作,但深层原因是美国压力。闻泰科技早在2024年被美方列入实体清单,指其获取敏感技术。9月,美国扩展限制至子公司,安世面临出口禁令威胁。荷兰政府选择接管,以求豁免,却忽略了产业链的互依性。中国基地的封装环节无可替代,短期内欧洲难觅产能。 事件爆发后,中国商务部迅速回应。10月4日,发布出口管制公告,禁止安世中国及其分包商出口特定成品部件和子组件。这些部件价值数亿美元,堆积在惠州和上海保税区,无法清关出境。安世官网次周确认这一措施,称正积极沟通争取豁免,但供应链已现裂痕。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发出警告,称芯片短缺可能导致生产线停工,每日损失数百万欧元。大众沃尔夫斯堡工厂和宝马慕尼黑中心已调整生产计划,备用库存仅够几周。德国晶圆厂库存积压,英国测试线闲置,整条链条从上游到下游全面受阻。这不是简单的企业纠纷,而是全球半导体格局的缩影。荷兰本想通过接管掌控技术转移,却打中了自己七寸。 ASML等荷兰企业每年从中国市场获利数十亿欧元,此次事件加剧了中欧摩擦。商务部发言人何咏前在记者会上重申,中方反对泛化国家安全概念,针对特定企业歧视性做法。出口管制符合国际惯例,仅限于特定环节,并非全面封锁。这反映出中国在产业链下游的底气:封装测试产能占全球三成以上,替代难度极大。西方国家过去以技术优势卡脖子,如今中国已从低端加工转向关键节点把控。 这场博弈的根源在于美中科技战的溢出效应。美国通过实体清单和出口限制,试图阻断中国获取先进技术。荷兰作为盟友,顺势跟进,却低估了反噬风险。安世事件类似英国先例:该公司曾救助当地晶圆厂,却被强制出售给美国买家。这种双重标准让中企寒心。荷兰经济部长文森特·卡雷曼斯表示,将在未来几天与中国官员会晤,讨论豁免事宜。10月19日,他公开承认供应链中断影响深远,企业集体施压政府。 欧洲商会报告显示,芯片短缺或波及消费电子领域,ASML客户也受牵连。安世中国区已独立运营,优先本地订单,服务器隔离总部指令。这标志着企业分裂加剧,全球客户转向其他供应商。中国半导体产业近年技术创新显著,政策支持下产业链完备。2025年,中国芯片自给率预计升至四成,重塑产业版图。事件敲响警钟:全球化时代,单边主义只会自食恶果。西方若继续以安全名义干预中资,将面临更多反制,如稀土出口管控。历史上,日本曾因美方压力失去半导体主导权,如今欧洲勿蹈覆辙。 安世事件凸显产业链话语权的转移。过去,西方握技术上游,想怎么限制就怎么限制。中国从跟随者转为参与者,在封装测试等中游环节扎根深厚。荷兰接管总部看似掌控大局,实则忽略中国产能占比。惠州基地占地8万平方米,年处理数百万片晶圆,上海浦东区测试线高效运转。这些设施非一朝建成,而是多年投资积累。出口管制后,欧洲车企订单延误,损失直观:一条生产线停一天,成本超百万欧元。荷兰政府内部评估显示,事件或拖累GDP增长0.2%。中方坚持原则,仅要求依法合规,未冻结荷兰资产。这体现了克制与理性,反制精准打在痛点。长远看,此事推动中国加速本土化。闻泰科技已转向国内供应商,研发投入增加20%。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超5000亿美元,中国份额从10%升至25%。西方需反思:合作守规则,方能共赢;强权掠夺,只会砸脚。安世或成转折点,促使中欧重启对话,避免供应链崩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