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再给民进党当局当头一棒! 10月26日,据大陆官媒报道,解放军东部战区空军多

红楼背疏影 2025-10-27 19:52:27

大陆再给民进党当局当头一棒! 10月26日,据大陆官媒报道,解放军东部战区空军多支部队开展实战化训练,数架歼-10以战斗编队飞赴某目标空域,多架轰-6K赴台湾周边海空域展开模拟对抗训练。(中国青年报) 此次训练最显著的特点是歼-10与轰-6K的混编作战。歼-10C型机配备有源相控阵雷达和霹雳-15远程空空导弹,负责夺取局部制空权;轰-6K则搭载鹰击-12超音速反舰导弹,承担对海突击任务。这种“战斗机护航+轰炸机突击”的模式,针对的是外军航母编队介入台海的典型场景。 训练区域的选择更具深意,根据民航ADS-B信号监测,轰-6K的巡航路线紧贴海峡中线以西,而歼-10前出至台湾东部空域。 这种东西夹击的航线设计,与2022年佩洛西窜台时的演练相比,增加了对花莲、台东等重要军事基地的模拟打击课目。 轰-6K在此次训练中展现了新质战斗力,卫星影像显示,参与训练的轰-6K机翼下挂载了新型吊舱,疑似为电磁压制设备。 该型机经过改进后,作战半径延伸至3500公里,可覆盖关岛以西全部海域。更关键的是武器升级:部分轰-6K配备了射程达600公里的鹰击-21高超音速导弹,这对海上移动目标构成严重威胁。 歼-10机群则演练了“快速突击、瞬时聚歼”战术。通过数据链与地面防空系统联动,形成“空中游击”态势。这种战法源于2023年俄乌空战经验,强调在强电磁干扰环境下保持作战效能。 与1996年台海危机时的训练相比,本次演练凸显了解放军作战理念的根本转变。当年歼-8II需要歼-7护航才能前出海峡,而如今歼-20已形成常态化战备值班。更深刻的是体系差异:当年依赖地面雷达引导,现在通过空警-500预警机实现战场单向透明。 2005年“和平使命”联合军演时,解放军航空兵还以单一机型编组为主。而此次混编训练表明,解放军已掌握多机种协同作战能力,这与美军“空海一体战”构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训练时机选择耐人寻味。美国“里根”号航母正在南海活动,日本“出云”号准航母在冲绳待命。解放军通过此次演练向外界展示:具备同时应对多个战略方向威胁的能力。 更微妙的是政治信号。训练次日恰逢美国助理国务卿访台,这种时间重合绝非偶然。与2015年美军P-3C反潜机穿越台海时解放军的相对克制相比,此次快速反应显示反制力度明显升级。 高强度训练背后是巨大的资源投入。歼-10每小时飞行成本约30万元人民币,轰-6K更是高达50万元。按此次出动机群规模计算,单日训练耗资超过2000万元。但这种投入物有所值:2024年台海巡航数据显示,解放军战机年均飞行时数已超过日本航空自卫队20%。 更关键的是人员培养。轰-6K机长需要5年训练周期,歼-10飞行员改装训练需18个月。东部战区通过轮战机制,使飞行员年实战化飞行时间超过180小时,接近美军水平。 台防务部门称“严密监控、冷静应对”,但内部评估报告显示其压力巨大。台军“经国号”战机年均飞行时数不足解放军一半,F-16V Block70型机形成战斗力还需两年。这种质量差距,使台海空中力量对比持续倾斜。 更深远的是心理威慑,解放军训练常态化使台军疲于应对,2025年台军飞行员流失率已达15%。这种持续消耗,可能影响台军长期战备能力。 解放军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升级,展现“不打无准备之仗”的理性态度。与1995-1996年的危机处理方式相比,当前更注重“常态化存在、周期性加压、可控性升级”的策略。 这种战略定力源于综合国力的支撑,2025年中国国防预算中训练经费占比升至35%,而2010年仅为18%。这种投入结构变化,反映建军思想的深刻转型。 1965年“八六海战”的经验教训表明,训练质量决定战场胜负。当时解放军鱼雷快艇部队因常年开展夜间复杂气象训练,才能在实战中击沉“章江号”。今日的空中训练,同样是为未来可能发生的冲突夯实基础。 2001年南海撞机事件的教训也被汲取。当时歼-8II与EP-3的性能代差导致被动局面,如今解放军注重装备代际优势与人员素质同步提升,避免历史重演。 东部战区的常态化训练,正悄然改变台海力量平衡。这种改变不是通过战争冒险,而是依靠日积月累的实力淬炼。当歼-10的呼啸声掠过海峡,当轰-6K的航迹延展至远海,一支大国空军正在以最专业的方式,书写着维护国家统一的战略答卷。 各位读者朋友们,你们怎么看?欢迎评论区讨论! 信息来源:青年早新闻|多架轰-6K赴台岛周边展开模拟对抗训练 中国青年报2025-10-27 08:23

0 阅读:1
红楼背疏影

红楼背疏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