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3月,开国少将孔俊彪回到宁化。在县招待所,孔俊彪对时任县武装部政委的周积源说道:我这次回宁化只住两天,我有位战友叫卢林根,和我同是城关角头街人。长征到达遵义时,卢林根身负重伤,弥留之际嘱托我,让我转告他家人,他是什么时候战死,死在什么地点。请帮我查一查卢林根家有没有后人,我要见他们。 孔俊彪生于1917年,福建宁化一个普通人家。彼时的宁化,地处闽西革命根据地核心区域,1929年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入闽后,这里的革命火种迅速燎原。孔俊彪的少年时光,正是在农会打土豪、分田地的浪潮中度过,16岁那年,他亲眼目睹红军队伍路过家乡,战士们纪律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的模样,在他心里埋下了参军的种子。1933年,红一方面军在闽西扩红,16岁的孔俊彪和同街的卢林根相约报名,两人因年纪相仿、家住相邻,很快成了朝夕相处的战友。 参军后,孔俊彪被编入红五军团,卢林根则分配至红三军团,虽不在同一部队,但每次部队休整相遇,两人总会挤在一块交流战况。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宁化作为红军出发地之一,共有1.3万余名子弟兵随军远征,孔俊彪和卢林根便是其中的一员。长征路上,两人仅在湘江战役后有过一次短暂碰面,当时卢林根的草鞋已磨穿,双脚布满血泡,孔俊彪将自己省下的半块干粮塞给他,还把从家乡带来的粗布绑腿解下给他缠脚,约定到了遵义再好好休整。 1935年1月,红军突破乌江天险抵达遵义,部队终于获得难得的休整时间。孔俊彪刚安置好行李,便四处打听卢林根的消息,最终在后方临时救护所找到了他。此时的卢林根因在突破娄山关时被敌军机枪击中腹部,伤势已十分严重,见到孔俊彪赶来,他强撑着睁开眼,用微弱的声音嘱托战友:“我怕是不行了,你要是能活着回到宁化,一定要告诉我的家人,我是1935年1月在遵义打仗牺牲的,让他们别惦记。”孔俊彪紧紧握着他的手,含泪答应,两天后,卢林根因伤势过重牺牲,年仅18岁,被战友们就近安葬在遵义城外的山坡上。 此后的岁月里,孔俊彪带着战友的嘱托继续征战,从抗日战争时期的平型关大捷,到解放战争时期的辽沈、平津战役,再到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血与火,他多次身负重伤,却始终将那个承诺记在心底。新中国成立后,孔俊彪历任多个军区要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但军务繁忙的他一直没能抽出时间回到宁化。直到1984年,已近古稀的他终于获批回乡,首要任务便是兑现对战友的承诺。 周积源得知情况后,立即组织人员展开调查。因年代久远,城关角头街几经变迁,卢林根的家人信息早已模糊。工作人员走访了当地老人、查阅了宁化县革命烈士档案,最终在一份1952年登记的《革命烈士家属登记表》中发现线索:卢林根牺牲后,其父母因悲痛过度相继离世,唯一的妹妹卢林秀被远房亲戚收养,现居住在宁化城郊的一个村落。 第二天一早,在周积源的陪同下,孔俊彪来到卢林秀家中。见到战友的妹妹,年近七旬的将军眼眶瞬间湿润,他走上前紧紧握住卢林秀的手,一字一句地说道:“我是孔俊彪,是你哥哥卢林根的战友,1935年1月,在遵义的战斗中,他为了掩护大部队身负重伤,弥留之际让我告诉你,他是光荣战死的,死在了遵义城外。”卢林秀早已泣不成声,她颤抖着拿出家里唯一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上是年少时的卢林根,孔俊彪看着照片,仿佛又看到了当年那个和自己并肩参军的少年。 孔俊彪在宁化的两天里,除了兑现承诺,还特意前往宁化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看着馆内陈列的当年红军用过的草鞋、干粮袋,他感慨道:“宁化的子弟兵,当年就是凭着一股信念跟着红军走,多少人没能回来,我们活着的人,一定要把他们的故事讲下去。”他还向纪念馆工作人员详细讲述了卢林根的事迹,补充了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从宁化返回后,孔俊彪始终关注着革命老区的发展,多次写信给宁化县委,建议加强对红军烈士事迹的整理与宣传。他常对身边的人说,每一个牺牲的战友都不该被忘记,他们的嘱托,就是我们活着的人前行的动力。而他兑现战友承诺的故事,也在宁化当地传为美谈,成为军民情谊、战友深情的生动见证。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