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江姐儿子定居美国,记者问他为何不回国?他的回答很现实。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9年深夜,重庆渣滓洞监狱里一片死寂,江竹筠用烧焦的棉花灰当墨水,竹签当笔,在粗糙的草纸上写下最后的嘱托。 她知道自己等不到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了,三岁的儿子彭云成了她最大的牵挂,那封字迹模糊的遗书里,她写道:“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 彭云的童年笼罩在父母双双为革命牺牲的阴影下,父亲彭咏梧1948年战死沙场,头颅被敌人割下示众。 母亲江竹筠被捕后遭受竹签钉指的酷刑,直到牺牲也没吐露半句党的秘密,这个孤儿被父亲的前妻谭正伦收养,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艰难长大。 谭正伦经常对他说一句话:“你是烈士的儿子没错,但你不是特殊的人。”这句话陪伴了彭云一生,幼儿园发放烈士子女特殊营养券,他从不主动领取。 填写档案时,家庭关系一栏只写“父母为革命牺牲”,绝不提江姐之名,他用加倍的努力学习,1965年考上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这所被誉为“第二个黄埔”的军工名校。 1979年成为人生的分水岭,33岁的彭云作为首批公派留学生踏上美国土地,在密歇根韦恩州立大学攻读计算机专业。 那时候的中国刚开始改革开放,大型计算机集群全国不到20组,而他所在的马里兰大学实验室独占3组,导师罗伯特·杜菲注意到这个中国学生的矛盾状态:在电路板前眼睛发亮,接到家信时却会长时间发呆。 1987年他回国了一次,在中科院软件所工作,那一年他真心想把在美国学到的知识用在祖国的土地上,可实验设备跟不上,很多研究项目连启动都困难。 正在这时,美国一家出版社愿意出版他的博士论文专著,这对搞学术的人来说是极大的认可,他又回到了美国,最终成为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分校的终身教授。 质疑声从此没有停过,作为江姐的独子,公众对他的期待从来不是“出人头地”,而是“建设祖国”,2008年,72岁的彭云头发全白了,记者当面问他:“您是否经常想着回国?” 他沉默很久,只说了两个字:“老了。”这不是推脱,是一个科研工作者最真实的无奈,年轻时想着努力做研究报效国家,还没做出什么大成果,人就老了。 他也对外界说过:“我只完成了母亲遗愿的一半。”这话听起来像是遗憾,但也是事实,他在美国几十年间培养了大批华裔学生,其中包括现在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的主任。 这些学生中不少人回国后,把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带了回来,彭云用另一种方式参与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更大的转折发生在儿子彭壮壮身上,这个在美国长大的孩子,从小听父亲讲祖母的故事,他读过江姐那封用棉花灰写成的遗书,读了很多遍。 2001年,完成学业后的彭壮壮没有像父亲那样留在美国,而是选择回国发展,他先后在跨国公司任职,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祖母的遗愿。 彭壮壮回国那年,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和父亲留学时那个GDP只有美国6%的中国完全不同。 时代变了,报国的方式也变了,父辈那一代面临的是科研条件的巨大落差,是学术成果可能断层的风险,是整个家庭生活的现实考量。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说过一句话:“烈士精神的核心是奉献,但奉献形式应该随着时代进步而多元化。”这句话或许能解释彭云的选择。 在国外搞研究、培养人才、推动学术交流,这也是建设,只是这种建设不如直接回国来得直观,也更容易被误解。 彭云书房的玻璃板下至今压着母亲遗书的复印件,最后一行“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的字迹有些模糊,据说是被泪水浸湿过。 这个被质疑了大半辈子的人,从未忘记母亲的嘱托,只是用了不同的方式去实现,他培养的学生回国了,他的儿子回国了,他通过这些人延续着江姐未竟的心愿。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四川新闻网——江姐遗书上的云儿 现定居美国
印第安人消失的真相:中国今天的“折腾”,都是在保命。16世纪上千万人的族群,最后
【152评论】【21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