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韩复榘被蒋介石诱杀。他15岁的二儿子韩子华最意难平。多年后,韩子华说

阿皮历史库 2025-10-22 11:29:31

1938年,韩复榘被蒋介石诱杀。他15岁的二儿子韩子华最意难平。多年后,韩子华说,蒋介石给父亲定的十条罪状,一条都不成立。     1938年1月,当时韩复榘是山东省政府主席,手里握着四个军的兵力,正在山东抵御日军。     接到开封会议的开会通知时,他身边的幕僚都劝他别去,说蒋介石怕是要算账。     可南京方面传来消息,说只是调解他和李宗仁的矛盾,连他的亲信靳文溪也发来电报,说误会能当面解开。     韩复榘带着四十名手枪队队员出发,刚到开封,卫队营就被以“城内驻军多”为由拦在了城外,他自己没多想,揣着怀表走进了会场。     会议中场休息时,刘峙突然走过来拉着他的手,说蒋介石有话要谈。     他跟着走到院子里,上了刘峙指的汽车,刚坐稳,前座两个人就翻到后座把他按住,亮出了逮捕令,直到这时,韩复榘才明白自己进了圈套。     戴笠早就带着特务在武昌选好了关押地点,他连夜被押往武汉,关在平阅路33号的小楼里。     那段时间,他还天真地以为最多丢了官,部下来看他时,他都没做反抗的准备。     1月24日清晨,有人说何应钦要找他谈话,韩复榘走出房门,刚下到楼梯拐弯处,就听到身后枪响。     他下意识喊了一声,随即倒下,年仅47岁。     当天,国民政府公布了十条罪状,包括违抗命令、勾结日寇、截留税款、派销鸦片等,说他是“抗战中首个被军法处死的高级将领”。     可这些罪状,在韩子华后来的研究里,全成了站不住脚的指控。     最受诟病的“违抗命令,擅自撤退”,七七事变后,韩复榘亲自带队打了好几场硬仗,夜袭桑园车站、血战德州、坚守临邑,部队伤亡不小。     后来日军强渡黄河,他请求南京支援重炮,可蒋介石转头就把答应好的炮兵旅调走了。     没有重武器的部队根本挡不住日军的坦克飞机,他才决定撤退。     李宗仁催他守泰安,他回了句“南京不守,何守泰安”,这话传到蒋介石耳朵里,成了抗命的铁证。     可韩子华查到,当时刘峙从保定一路退到石家庄,丢了大片地盘,却连处分都没有。     罪状里“勾结日寇,阴谋独立”更是无稽之谈,韩复榘在山东时,不仅严查日货,还资助过困居北平的赛金花,就因为看不过这位老人贫病交加。     西安事变时,张学良发电报邀他“共商国是”,他公开称张学良、杨虎城为“将军”,还回电赞其“英明壮举”。     后来听说蒋介石被释放,他在牌桌上说张学良“虎头蛇尾”,这话被人传到南京,倒成了他“心怀异心”的证据。     韩子华说,要是真勾结日寇,父亲怎么会在济阳和日军正面拼杀,连自己都差点中弹? 至于“截留税款、侵吞公款”,背后是南京的断供。     韩复榘主政山东八年,南京很少给军饷,每次去要都只给点零头。     为了养部队、办教育,他只能把山东的税收留下自用,还重用何思源、梁漱溟这些文人,建学校兴教育。     有次黄河泛滥,他带头募捐,连梅兰芳都被请来义演筹款。     家里的佣人想叫韩子华“少爷”,都被他禁止,最后改成了“二学生”,这样的人怎么会贪腐?     韩子华后来翻出旧物,父亲的礼服早被虫蛀烂,平时只穿普通军装,抽的是最便宜的哈德门牌香烟,根本没有所谓的“贪污所得”。     其实韩复榘的悲剧早有伏笔,他不是蒋介石的嫡系,却在山东经营八年,把地方治理得有声有色,这本身就犯了忌讳。     西安事变时的表态更是踩了红线,蒋介石早就想削弱地方军阀势力,只是缺个借口。     抗战初期丢了山东,正好给了蒋介石“立威”的机会,既可以平息民众对失地的怒火,又能除掉不听话的军阀,可谓一举两得。     那些罪状,不过是精心拼凑的幌子罢了。

0 阅读:98

评论列表

人生若只如初见

人生若只如初见

4
2025-10-22 11:51

竟然还有人替韩复渠洗白

猜你喜欢

阿皮历史库

阿皮历史库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