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在对台湾的态度已经变了,中国是不是能在俄乌战争结束前拿下台湾?这么说吧,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估计不在时间上,我们也不怕西方制裁。 从2024年底开始,台海的空气似乎变得紧绷起来。大陆在公开场合的表态变得格外硬,把“一个中国”的底线摆得毫不含糊,随后伴随的,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密集的军事动作。 战机和军舰如常巡航台湾周边,防空识别区的雷达基本天天响,全年飞行纪录打破以往纪录。这样直接的压迫,让台湾高层不得不频频开会商讨对策。 台防务规划很快换了思路,不再谈单纯对抗,而是提出所谓的“韧性防御”和“不对称作战”。他们开始加紧采购无人机和导弹,想靠机动和灵活应付突发冲击。 但身边的专家计算过,真到了第一波大规模打击的时候,大部分关键设施是守不住的。这种现实的差距,让台方即便有动作,心里也很清楚主动权不在自己手里。 除了军事实力的差距,还有一条更难切断的绳,那就是经济。台对大陆的依赖程度在过去几年没有减多少,出口占比依然很大,尤其是芯片和电子产品这种命脉产业。 如果失去大陆市场,一连串的失业问题会立刻压下来。这也是台湾在高压局势下依然保持谨慎的重要原因。 大陆方面显然早有准备,尤其是面对可能来的西方制裁。针对美欧列入实体清单的企业,大陆用加税、反制裁法等方式顶了回去。 与此同时,加速核心技术的自给,比如芯片制造的突破已经稳步推进。外部的“一带一路”也在拓宽市场,沿线国家的贸易额依然在涨,足以填补和西方的缺口。 此时的国际环境,也在为台海的这种微妙局面加码。俄乌战事延续到2025年,战场消耗越来越大,俄罗斯进攻速度下滑,乌克兰遭遇反复轰炸。 西方为了援助乌克兰花了大笔资金,却换来本国的通胀和不满声,援助规模明显缩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真的有台海危机,他们能不能腾出手来已是个问号。 而在岛内,民意的变化愈发明显。民调显示,多数民众希望两岸能加强交流,不想走到全面冲突的地步。 执政当局的支持度下降,连一些退役将领都直说外援不能完全指望。在野党趁机加大了街头活动的声量,社会内部的分歧逐步扩大。这种来自内部的松动,会在关键时刻产生影响。 所以,眼下的局势已经不是单纯看某个时间节点的问题,比如俄乌战争结束与否。大陆可能并不急于马上有所动作,它用耐心稳住局面,用持续的军事威慑配合经济绑定,同时利用外部的分心和内部的变化,去累积优势。 航母可以随时卡位,导弹能封锁海峡,这种长期存在的压力本身就是策略。时间在流动,但方向已经偏向一边,当力量积到足够的时候,结果只是迟早的事。
罕见的信号!特朗普在台湾问题上表了态!特朗普表示,预期两国在台湾问题及其他领域将
【107评论】【5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