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对于白求恩,我们宣传的都是他如何高尚、如何伟大,但却很少有人知道,他为什么会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且拼尽全力救治中国人? 白求恩出生在加拿大一个还算优渥的家庭,打小就跟着当医生的祖父耳濡目染,8岁那年,他直接把祖父的医生标牌挂在自己房门上,铁了心要走救死扶伤的路。 后来他考上多伦多大学学医,为了凑学费,啥苦活儿都干过餐厅服务员、伐木工人、小学教师,这些底层经历让他亲眼见识了穷人有多难。那些在矿场里被压垮身体的工人,在贫民窟里没钱看病等死的家庭,都刻进了他心里。 学成后,他成了北美响当当的胸外科专家,在蒙特利尔的皇家维多利亚医院当骨干,还发明了12种手术器械,其中“白求恩肋剪”直到现在还有医生在用。按说这时候的他该好好享清福了,拿着高薪住着豪宅,日子过得体面极了。可他偏不,开诊所专挑穷人多的地方,病人付不起钱就免费治,自己反倒经常揭不开锅。 真正让他思想变彻底的是一场大病。他三十多岁时染上了肺结核,这在当时基本就是绝症。他不想拖累妻子,主动提出离婚,自己住进疗养院。听说有种“人工气胸”疗法能治这病但风险极大,他直接拿自己当试验品,硬生生把自己从鬼门关拉了回来。这场生死劫让他更明白,医学不该只为有钱人服务,普通百姓的命同样金贵。 1935年他去苏联参加医学会议,亲眼看到当地的全民医疗体系,不管穷人富人都能看上病。这事儿彻底点醒了他,原来真的有能让所有人都享受到医疗的制度。回国后没多久,他就加入了加拿大共产党,认准了共产主义才是解决问题的出路。他跟妻子说,自己现在走的路看似离经叛道,但只要认定了就绝不回头。 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法西斯势力在那里肆虐。白求恩立马报名带队去前线,成了加拿大医疗队的队长。在西班牙的战场上,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流动血库,把输血设备直接推到战壕边,让伤员死亡率硬生生降了75%。可就在他为西班牙募捐时,传来了日本全面侵略中国的消息。 他拿着斯诺的《西行漫记》和史沫特莱写的《红军在长征》翻来覆去地看,书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绝境里抗击侵略者的故事,让他心里的火苗越烧越旺。他跟身边人说,西班牙和中国都是反法西斯的战场,但中国的斗争更关键,那里才是最需要他的地方。 1937年底,他找到“保卫中国同盟”,主动要求带医疗队去中国。申请时他特意跟加拿大共产党强调,要是自己牺牲了,一定要告诉世人他是作为共产党员死的。1938年1月,48岁的他带着满满两箱子药品器械,乘上了去香港的轮船。路上他给前妻写信,说自己从没像现在这样坚定,中国需要他,他也能在那里发挥最大的作用。 等他辗转到了延安,毛泽东亲自接见了他。听着毛泽东讲中国抗战的艰难,看着八路军战士们拿着简陋的武器却斗志昂扬,他更确定自己来对了地方。 党中央想每月给他发100元津贴,这在当时是笔巨款,可他一口回绝了,他跟聂荣臻说,普通战士每月才一元钱,毛主席朱总司令的津贴也很少,自己只是个卫生顾问,绝不能搞特殊。最后这笔钱全变成了伤员的特别费,他反倒高兴得不行。 到了晋察冀根据地,眼前的景象比他想象的更惨烈,伤员们散落在老百姓家里,医生每天跑断腿也治不了几个,医疗器械更是少得可怜,好多手术只能用农具代替。他没抱怨一句,立马动手改造。看到老乡用毛驴驮粪的架子,他灵感一来,设计出了“卢沟桥”药驮子这玩意儿能装下100次手术的器材,架块门板就是手术台,跟着部队翻山越岭都不怕。 1939年11月,在抢救一名伤员时,他的手指被手术刀划破,感染了败血症。躺在病床上的他还在写治疗方案,给聂荣臻写信交代工作,把自己的手表、钢笔甚至袜子都分给了身边的战友,连前妻也托付给“中国援助会”照顾。弥留之际,他说在中国的这两年是自己一生中最有意义、最幸福的时光,唯一的遗憾是不能再做更多贡献。 12月12日,他永远离开了,延安各界为他举行了隆重的悼念仪式,毛泽东写下《纪念白求恩》,说他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 其实说到底,他不远万里来中国,不是为了名利,也不是一时冲动,是早年接触底层的经历让他心怀悲悯,是共产主义信仰让他找准方向,是中国抗战的正义性让他甘愿奉献。在他眼里,反法西斯没有国界,救死扶伤不分种族,中国的战士和百姓,都是值得他用生命去守护的人。这种跨越国界的大爱,才是他所有行动的根源。
1957年李克农病重,对周总理说:此人是国家安全工作最佳后继人选!1957年
【1评论】【2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