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扣押钱学森,却放杨振宁回国,是杨振宁不重要吗?这个问题,钱学森其实早就回答过:国家需要杨振宁留在国外,他在国外的作用,远比在国内大。 美国为啥死咬着钱学森不放?要知道,那时候的钱学森可不是普通学者,他手里攥着的是能直接变成国防实力的硬家伙,他在美国搞的是火箭、原子弹和武器设计这些实打实的技术,加州理工学院的研究项目跟美国军方紧密挂钩。 1950年他刚要回国,美国海军部次长就急得跳脚,直接给移民局下令说绝不能放他走,直言他一个人顶得上三五个师的战斗力。 更要命的是当时的时局,中美正处在敌对状态,朝鲜战场打得火热,美国海关硬说在他托运的行李里查出了近八百公斤涉密资料,一口咬定他是“红色间谍”,把他关在特米那岛的拘留所里受了15天罪。 后来虽然保释出来了,可每个月都得去移民局报到,随时接受传讯,这一扣就是五年,最后还是周恩来总理亲自部署,用11名美国飞行员才把他换回来的。 你想啊,能让美国这么兴师动众的人,能是不重要的?可钱学森的价值太“具体”,太容易转化成即时的国力,美国自然要死死捂住。 再看杨振宁,他的路子跟钱学森完全不一样,他专攻的是理论物理,1954年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当时看起来更像纯粹的数学美学,没人想到这东西后来会成为描述自然界三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统一框架。 1957年他拿诺贝尔奖的宇称不守恒理论,是颠覆物理学根基的革命性发现,但这玩意儿没法直接变成导弹或者原子弹。对美国来说,这种基础理论研究不涉及军事机密,自然没必要像防钱学森那样严防死守。 但这绝不是说他的价值低,恰恰相反,他的重要性体现在更长远、更宏观的层面,钱学森之所以说他在国外作用更大,是摸透了当时国内的科研现状。 上世纪五十年代,咱们国家的理论物理基础还很薄弱,既没有前沿的实验设备,也缺乏跟国际学界接轨的交流渠道。 杨振宁留在普林斯顿那样的顶尖机构,能接触到最核心的学术资源,做出的成果能影响整个世界物理学的走向,这本身就是对人类科学的贡献,而中国人能在这个领域站到顶端,本身就是一种实力的彰显。 更关键的是,杨振宁在国外成了一座别人替代不了的桥梁,1971年中美关系还没解冻,跨国科技交流几乎是冰封状态,他就敢做首批回国访问的美籍科学家。 那次“破冰之旅”在学界掀起了轩然大波,好多华裔学者都跟着放下顾虑,开始跟国内联系,后来他跟毛泽东、周恩来总理会面,第二天《人民日报》就登了头版头条,这本身就是向外界释放的开放信号。 他没回国的那些年,干的全是只有他能办成的事,看到国内科技界百废待兴,他直接给邓小平提建议,推动派遣留学生赴美学习,光他亲自推荐的年轻学者就超过1200人。 他还在纽约州立大学搞了个“与中国学术交流委员会”,专门帮中国学者对接海外资源,甚至连《科学美国人》中文版的引进都是他促成的,这本杂志成了改革开放后咱们了解世界科技的第一扇窗,他还跟周光召一起当总顾问,手把手推动科普工作。 这些事,要是他早年就回国了,根本没法做成,当时美国对中国的封锁无处不在,一个身处海外的诺奖级科学家,说话的分量、能调动的资源,都不是国内学者能比的。 他就像个“中间人”,一边把国际最前沿的科学思想传进来,一边把中国的人才送出去培养,这种纽带作用,在那个特殊年代比发表几篇论文珍贵多了。 而且杨振宁的学术价值一直在发酵,他当年种下的“杨-米尔斯理论”这棵树,后来真的长成了森林。二十年后,格拉肖他们靠这个搞出电弱统一理论拿了诺奖,再后来的量子色动力学、标准模型,全都是在他的理论基础上建起来的。 现在物理学家在大型强子对撞机里找希格斯粒子,用的还是他当年开创的理论语言,这种能定义一个科学时代的贡献,怎么可能是“不重要”的体现? 说到底,钱学森和杨振宁是两种不同的“重要”,钱学森是“雪中送炭”,国家急需导弹、原子弹保家卫国,他带着技术回来就能立刻派上用场,所以美国拼了命要拦。杨振宁是“长远布局”,他留在国外守住的是中国在国际科学界的话语权,搭起的是打破封锁的桥梁,这种价值需要时间才能显现,但影响更为深远。 美国放杨振宁回国,不是因为他不重要,是没意识到他那种“软实力”的杀伤力,更没看懂中国的布局,而钱学森早就看透了这一点,所以才会说让杨振宁留在国外是国家的需要。 这两位科学巨匠,一个在国内铸起国防盾牌,一个在海外架起学术桥梁,路数不同,但都是在为国家做事,根本不存在谁比谁更重要的说法。
杨振宁半世纪前的那次回国如何改变中国科学1971年夏天,一架从美国飞往上海
【5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