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德国媒体将事实公开,还不知道要有多少国人被蒙在鼓里。德国媒体10月8日发

修竹崽史册 2025-10-20 10:56:43

如果不是德国媒体将事实公开,还不知道要有多少国人被蒙在鼓里。德国媒体10月8日发表文章,认为中国科学家虽然只有一名获得过诺贝尔奖,但中国科学领域却是欧洲学习的对象。   屠呦呦在2015年摘得诺贝尔医学奖,是目前中国唯一(本土)获得科学类奖项的科学家。   很多人因此遗憾,甚至怀疑中国科研的原始创新力,但德国媒体给出了另一视角:光靠诺贝尔奖根本看不全当下的主角和新变局。   科学奖项有极强的滞后性,很多获奖成果都得在实验室磨二十年才“现身”,而中国过去十年在科技投入和科研产出上的跃升,是以“大数据”级别的速度和落地效率展现出来的。   以2023年为例,中国科研经费高达3.3万亿元,R&D投入强度直逼发达国家水平,最特别的是,一半以上的资金来自市场和企业,科研转化效率空前之高,这在欧洲体制下都是个传奇。   中国在自然指数榜单上的高质量论文产出不仅超越美国,中国科学院更是全球“顶流”,论文数量和影响力都拿到了世界第一。   这一数据对欧洲科学界的震撼不亚于一记闷棍,中国科研成绩单背后,是企业出题、市场牵头、高校协同和科研所攻关的高效“组合”。   传统“靠天才”驱动的美国式、欧洲式科研被中国实践的“体系化创新”所挑战,以创新速度、项目落地、科技成果转化为例,中国已经让全球不少老牌科研强国汗颜。   中国在5G、人工智能、卫星导航、电动汽车和新能源等领域的专利和技术输出都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欧洲媒体很坦率地说,欧洲人对中国的“技术崛起”感到警惕,但也不得不承认中国正在定义未来标准。   欧洲航天局、诺奖学者、大学和研发机构主动与中国展开合作,反而成了新的潮流。   比如中欧“龙计划”已经迈进第六期,两边科学家在气候观测、卫星遥感和对地数据领域联手,取得了“大赢双赢”的科技突破。   过去十年间,涉及中国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自然科学论文,数量暴涨132%,中国在科技全球化分工上的角色,从单纯的“参与者”变成了“规则制定者”和“方案输出方”。   很多欧洲的科研管理者、教授干脆直接提出:和中国合作,是未来赢的钥匙,法国《世界报》称赞中国嫦娥六号月背采样是“科学壮举”。   反观过去两年全球进入科技投资“寒冬”,风险资本锐减,中国的创新投入和基础研究产出却迎来连续突破。 十余年间,中国发表的高水平论文和专利,数量爆炸式增长,在专利、集群、高影响力论文和产业转化数十个细分领域,中国都做到了“四冠王”或世界第一,创新“闭环”模式已经成型。   中国研发队伍全球最大,近50万家高新技术企业,人工智能和量子科技等新赛道持续冲击世界科技前沿,而且主动输出到发展中国家和全球南方,为世界提供了大量解决方案和新技术应用。   这个格局变动,欧洲其实最有感受,一方面是他们自己在创新速度上面临瓶颈,企业和学界感到“动力不足”。   另一方面反而越来越多年轻科学家愿意到中国去做研发,主动参与中国创新圈层。   连诺奖得主都公开表示,中国的科研环境不仅资金足、基础宽,人才和技术流通也极具吸引力。   中国“欢迎全球科学家”,为开放科学提供了生动案例,反倒使一些欧美国家对“合作还是限制”摇摆不定。   欧洲舆论界甚至默契达成共识:中国已不再只是竞争者,更是真正可以学习的创新标杆。   你怎么看?

0 阅读:0
修竹崽史册

修竹崽史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