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具早已风干的遗体,在罗布泊静静躺了50多年,民警根据他留下的遗物,终于发现了他惊人的人身份。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16年10月,几个在罗布泊捡石头的爱好者,在沙地便道旁发现了一具遗骸,那个人仰面躺在黄沙里,身上的深蓝色棉工装和黄色皮鞋早就褪了色,看起来已经在这里很多年了。 茫崖公安局的民警赶到现场时,面对的是一具完全白骨化的遗体,他们小心翼翼地检查周围,在死者身边发现了一只浅黄色帆布包。 打开包,里面装着几样东西:一个生了锈的手电筒、一副军用防风镜、几封字迹模糊的信,还有一张1960年9月13日的《洛阳日报》。 这些遗物成了破案的关键,民警仔细查看那几封信,上面的邮戳和地址依稀可辨:四川省巴中县、贵州省、新疆若羌县。 其中一个信封写着“邓光学同志收”,另一个写着“李中华收”,寄件地址是四川省巴中县鼎山公社。 线索指向了四川,巴中市公安局的民警开始在龙背乡走访,问了很多老人,慢慢拼凑出一个名叫李中华的人的轮廓。 这个人参加过抗美援朝,在战场上腿部受伤,还立过二等功,退伍后去贵州修过铁路,后来又去了新疆米兰农场,大概在六七十年代就和家里断了联系。 当民警找到李中华家时,他88岁的妻子邓光明听到消息后,眼泪一下子就流了下来,等了五十多年,终于有了丈夫的下落,只是这个答案太残酷了。 DNA比对结果出来后,证实罗布泊的那具遗骸就是李中华,女儿李秀兰赶来确认,一家人悬了大半辈子的心总算有了着落,尽管这个着落让人心碎。 李中华1931年出生在四川巴中一个穷苦人家,小时候没钱上学,只能趴在私塾窗外偷听,长大后娶了邻村的邓光明,生了女儿,日子虽然清苦但也算安稳。 朝鲜战争爆发后,他参了军,在战场上作战勇猛,因此立下二等功,后来一颗子弹打中了他的小腿,留下终身残疾,这才退伍回家。 回到老家后,李中华因为腿脚不便,找工作处处碰壁,最后总算在染布厂找到一份活儿,工资不高,但勉强能养家糊口。 1958年的一天,他突然离开了家,没跟任何人说去哪儿,过了一段时间,邓光明收到丈夫从贵州寄来的信,说在砖场干活,之后又断断续续来过几封信,最后一封是从新疆寄的,然后就再也没有消息了。 民警根据遗物和李中华的行踪轨迹,做出了一个大胆的推测,1959年,国家决定自主研发原子弹,罗布泊被选为试验基地,成千上万的人秘密赶往那片无人区。 李中华从四川到贵州,再到洛阳,最后出现在新疆,这条路线和当时的部队调动高度吻合,那副特殊的防风镜也不像普通人的装备,更像是执行特殊任务时配发的。 一位参与过核试验的老兵看了照片后说,那副防风镜和当年部队发的很像,虽然没法百分百确定李中华的具体任务,但种种迹象表明,他很可能接到了某个秘密任务,参与了罗布泊的核试验准备工作。 这也能解释他为什么不告而别,因为任务是国家机密,不能对家人透露半个字。 在罗布泊那种地方,环境极其恶劣,一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就能要人命,李中华腿脚本来就不好,很可能在执行任务时遇上了风暴,和队伍走散了,最后倒在茫茫沙海里。 那个年代搜救条件有限,在广阔的罗布泊找一个人,难度可想而知。 2016年12月,邓光明提出唯一的请求:把丈夫接回家,女婿杨廷吉去了青海,见到了岳父的遗骨。 2017年1月2日,李中华的遗骸火化,骨灰终于回到了阔别五十多年的故乡,当邓光明捧着丈夫的骨灰盒时,这个从青丝等到白发的老人,终于可以对他说一句:你回来了。 这个故事让人想起,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有多少人默默付出,甚至连家人都不知道他们去了哪里,李中华算是幸运的,至少在半个世纪后有人找到了他,让他能够回家。 而罗布泊的黄沙下,可能还埋着更多这样的人,他们的名字无人知晓,他们的故事永远沉睡在历史深处,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人的牺牲,才有了1964年那声震惊世界的巨响,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生活。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华西都市报——罗布泊50年前遗骸身份初步确定 曾参加抗美援朝
这具早已风干的遗体,在罗布泊静静躺了50多年,民警根据他留下的遗物,终于发现了他
如梦菲记
2025-10-19 16:50:09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