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中文网10月15日报道:“美国对中国船舶征收港口费,这项措施旨在对抗中国

自由轻羽事 2025-10-15 23:49:55

纽约时报中文网10月15日报道:“美国对中国船舶征收港口费,这项措施旨在对抗中国在商业造船领域的主导地位,并帮助振兴美国本土造船业。北京警告称将进行报复,也将对美国船舶收费。继出口限制和关税之后,贸易战进一步扩大。” 继关税战、技术封锁后,这场贸易摩擦又烧到了造船业的家门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美国显然抛到了脑后。这种靠使绊子打压对手的行径,看似来势汹汹,实则暴露了其对本土产业衰退的焦虑与短视。 全球造船业的格局从来不是靠行政手段就能改写的,美国真以为加几笔费用,就能把中国造船业从全球市场挤走?未免太天真了。中国造船业的地位,是靠一锤子一钉子敲出来的硬实力,绝非侥幸得来。 截至2025年6月底,“十四五”期间中国承接的全球新船订单占比高达64.2%,市场份额连续16年稳居世界第一,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三大核心指标全面领跑全球。 更关键的是,中国造船早已不是“量大价低”的老印象,而是集齐了大型邮轮、LNG运输船、航母这三颗船舶工业“皇冠明珠”,从“跟跑”彻底迈入“领跑”阶段。 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养殖工船“国信1号”、能钻深11000米的大洋钻探船“梦想”号,这些“全球首制”成果背后,是95项专利的技术沉淀,是1200公里电缆铺设的精密施工,是从设计到建造的全产业链自主化能力。 这样的实力,岂是区区港口费就能撼动的? 反观美国造船业,早已不复当年荣光。75年前还能占据全球商船建造量50%的美国,如今在全球未完成订单中占比已不足1%,民用市场几乎被中、日、韩三国垄断。 剩下的六大船厂全靠海军订单撑场面,可即便是造军舰,效率也低得惊人:DDG-1000驱逐舰成本从14亿飙升到70亿美元,“哥伦比亚”级核潜艇交付要推迟12到18个月。 “福特”级航母二号舰因设备问题拖到2026年才能交货,连抄意大利设计的护卫舰都要五年才造完10%。这般低效与混乱,根源在于产业配套断层、人工成本高企、创新动力不足,这些内部病灶不解决,就算把中国的技术送上门,又能顶什么用? 美国大概忘了,造船业从来是全球化分工的典型代表。一艘商船的建造要涉及上万个零部件,需要钢材、电子设备、动力系统等数十个产业协同。 中国造船能做到性价比领先,靠的是长三角、珠三角完整的产业集群,靠的是国产化率持续提升的船用设备,靠的是智能化生产线带来的效率革命。 美国想靠加港口费阻挡中国船舶,本质上是跟全球船东的利益过不去。船东们选中国造的船,图的是技术可靠、交付准时、成本可控,额外的港口费要么转嫁给消费者推高贸易成本,要么倒逼船东更坚定地选择中国船舶。 毕竟中国手持订单占全球64%的份额,早已是行业“压舱石”,不是说替代就能替代的。更愚蠢的是,这种单边制裁必然招致反噬。中国作为全球重要的航运大国和港口大国,美国船舶进出中国港口的频次绝不低。 一旦中国对等收费,美国航运企业首当其冲要承受损失,本就低迷的美国航运业怕是雪上加霜。2025年全球造船业本就面临新订单暴跌50%的“寒冬”,此时挑起贸易摩擦,只会让全球航运市场更添动荡,最终美国自己也要吞下贸易成本上升、供应链紊乱的苦果。 国际经贸的规矩从来是“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美国总把“公平竞争”挂在嘴边,却动辄对他国企业挥起制裁大棒,这种双重标准只会消耗自己的信誉。荷兰限制光刻机出口的教训还不够深刻吗? 靠打压对手换不来自身进步,只会让更多国家对美国市场敬而远之。中国造船业的发展历程已经证明,真正的竞争力源于持续创新与开放合作,而非封闭保护。 美国若真想振兴本土造船业,该做的是优化产业政策、降低制造成本、加大研发投入,而不是把精力花在“歪门邪道”上。港口费这招看似精准打击,实则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昏招。全球化时代,没有谁能靠封锁和掠夺实现长久发展,逆潮流而动的人,终将被时代的浪潮拍在沙滩上。 这场贸易摩擦的结局早已注定:中国造船业的根基不会因几句威胁、几笔费用就动摇,美国却会在一次次短视操作中,慢慢失去全球市场的信任与尊重。毕竟,实力从来不是靠打压别人证明的,而是靠自己干出来的。美国港口收费 美国船舶费

0 阅读:2
自由轻羽事

自由轻羽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