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10月15日晚写道:“欧盟在考虑强制要求中国在欧洲的投资者向欧洲企业移交

自由轻羽事 2025-10-15 22:50:51

德国之声10月15日晚写道:“欧盟在考虑强制要求中国在欧洲的投资者向欧洲企业移交技术,以提高欧盟产业的竞争力。这些举措将适用于汽车、电池等关键数字行业和制造业,欧盟还会要求投资者使用一定数量的欧盟商品或劳动力。 这些新规则的目标是防止中国制造业的实力压垮欧洲工业。” 欧盟这操作简直荒唐到了极点,“以市场换技术”向来是发展中国家追赶工业化的无奈之举,当年亚洲、非洲不少国家都曾用过类似办法。可如今,作为老牌工业强国聚集地的欧盟,竟然反过来要对投资者搞“技术强取”,这哪是强者的姿态? 分明是自身发展乏力、慌了手脚的直白体现。德国经济部长急得直跳脚,说这简直是“宣战”,这话倒没说错,只是宣战的对象,不仅是中国企业,更是国际经贸的基本规则。 技术这东西,从来不是一张图纸、一套公式那么简单。它是企业几十年砸钱研发、无数工程师熬夜攻关攒下的“吃饭家伙”,是藏在生产流程里的诀窍,是融入管理体系的经验,这些都属于受国际规则保护的专有技术。 国际上早有共识,专有技术得遵循国民待遇、无歧视等保护原则,欧盟自己也曾是这些规则的坚定维护者。现在说翻脸就翻脸,要把别人的核心资产当成“战利品”,这和拦路抢劫有什么区别? 退一万步讲,就算欧盟真的靠强制手段拿到了技术,就能救活自己的工业吗?恐怕是白日做梦。欧洲的劳动力成本高得吓人,德国汽车产业工人的时薪比中国同岗位高出近5倍,这种成本劣势不是靠几项技术就能抹平的。 中国电动车能在全球站稳脚跟,不光靠电池技术先进,更靠高效的供应链管理、灵活的生产调整能力,这些“软实力”怎么强制移交?手里拿着再好的技术图纸,要是造出来的产品价格比别人高一半,消费者会买账吗?到头来恐怕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更要命的是,这种做法会彻底摧毁欧洲的投资信誉。荷兰已经做了极坏的示范,此前为迎合美国所谓的“技术安全”,强行限制光刻机相关技术出口,让不少企业对欧洲市场望而生畏。 现在欧盟要把这种“单边霸权”扩大到更多行业,哪个国家还敢来欧洲投资?企业最怕的就是“辛苦栽树,他人摘果”,今天能强制要技术,明天是不是就能随意没收资产?这种毫无底线的操作,无疑是在自断投资与合作的生路。 要知道,中国企业赴欧投资从来都是双赢。中国电池企业在匈牙利建工厂,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还为当地创造了几千个就业岗位;中国车企在德国设立研发中心,带动了上下游零部件企业共同发展。 这些合作不是单方面的“施舍”,而是基于市场规则的平等互利。欧盟不想着怎么优化营商环境、提升自身创新效率,反而动起了“抢技术”的歪心思,这是典型的“病急乱投医”。全球化时代,技术创新从来不是闭门造车的结果。 美国的芯片、日本的精密仪器、德国的机械制造,都是在开放合作中不断迭代升级的。现在欧盟却要筑起“技术围墙”,靠强制手段获取发展动力,这种做法本身就违背了创新规律。 就像种地,不浇水施肥,反而去偷邻居的庄稼,短期或许能填饱肚子,长期来看必然会耗尽地力,最终自食恶果。欧盟总说怕被中国制造业“压垮”,可真正的竞争力从来不是靠抢来的。 中国制造业的进步,是靠每年万亿级的研发投入,是靠无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摸爬滚打练出来的。欧洲工业的问题,出在僵化的劳动力市场、繁琐的监管流程、缓慢的决策效率上。 这些内部病灶不解决,就算拿到了中国的技术,也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根本抓不住产业升级的机遇。国际经贸规则容不得如此任性的破坏,专有技术保护有明确的国际条约和协议。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一直在推动全球统一的保护规范,欧盟的这些想法,无疑是对现有体系的公然挑战。一旦真的落地,不仅会引发中国的强烈反制,其他国家也会对欧洲敬而远之。毕竟,没有谁愿意把钱投到一个不讲规矩、随时可能“变脸”的市场。 欧盟的算盘打得噼啪响,可惜打错了地方。靠强制移交技术救不了欧洲工业,反而会让自己沦为国际社会的笑柄。真正的出路,是放下霸权思维,重新回到开放合作的轨道上来。 只有尊重市场规则、保护知识产权、平等对待每一个投资者,才能真正提升产业竞争力,在全球化浪潮中站稳脚跟。否则,这场“反向操作”只会让欧洲在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偏,最终砸了自己的招牌。

0 阅读:40

猜你喜欢

自由轻羽事

自由轻羽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